88看书>军事历史>历史咨询商>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

方行天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好!”

他话不多,从来开口都很少说一大串的话,往往都是一两个词,刘志早已经习惯了他这样,所以也不以为意。

很快,一艘小船被从大船上放了下来,从大船上下来十几个人,这其中就包括刘志跟方行天两人。

大船此时停在了海上,距离海岸线还有两里多的样子,船工们担心再往前走可能会遇到暗礁石,为了防止触礁,所以他们不敢继续往前。

两里并不算远,小船上的几人一起用力,手中的船桨划得飞快,很快就靠岸了。

台湾岛目前人烟稀少,岛上的原住民数量有限,而且生产方式十分的落后,加上从未遇到生人,所以可能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因此登上岸之后,留下了两人照看小船,其他十人都跟着刘志跟方天行,以免人员过于分散而遭遇意外。

刘志在后世虽然去过台湾岛一次,但是对岛上的印象却已经基本上忘记光了,更何况是原始状态下的台湾岛,他就更加不熟悉了。

不过他还是为整个船队绘制了一份台湾岛的地图,这东西可比这个时代隋朝朝廷官方绘制的地图要精准的多,毕竟隋朝的水军虽然很发达,但是因为海上贸易并不想后世那样先进,所以他们的船队也并没有绕岛一周进行详细的勘探。

刘志他带领的船队的目的地是台湾的淡水河,想要凭空变出一座码头和港口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沿着岛上的河流逆流而上,这些河流因为流水冲刷的关系,所以在他们的出海口肯定是礁石比较少的地方,这样的话大船就比较容易进来了,他们此时已经在淡水河的边上了,不过刘志他们还需要弄清楚淡水河的水文情况,不然的话以大船的吃水情况,要是万一进来了搁浅了就不太好了。

一行人小心翼翼的向前迈进,此时的台湾岛到处都是原始丛林,岛上分布的多个少数民族此时还不像后世那样被赶进了深山老林,而就是在沿海一带的平原地带生活,等到后来,跨海来到岛上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了之后,他们这才逐渐的向内迁徙,搬到了台湾岛中间地带的山区里面去了。

几人向前走了大概五百多米,就已经来到了淡水河的旁边了。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大河,总长度在160公里左右,最大宽度接近450米,不过在入海口这边,它的宽度倒并不是最宽的,只不过后世因为泥沙的淤积,加上人人工的拓宽,使得它的宽度大幅增加了。

众人在淡水河周边找了一圈,并没有发现当地人居住的痕迹,看起来这里似乎是没有人居住的。

不过这样最好,免得他们定居下来之后还要面对岛上原住民的骚扰。

很快,看守小船的两人将小船划进了淡水河,开始利用船上携带的工具进行测量,他们主要需要测量河水的流速和河水的深度,找到一个地方适合大船停靠,然后再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做一个简易的码头,在河水上搭建码头,那肯定是比在大海中搭建要简单的多。

很快,勘探的结果就出来了,在入海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河湾,这里的河面最宽,河水因为有回旋的关系,所以对河床上泥沙的冲刷是最干净的,因此河水比较深,比较适合作为停播地方。

既然找到了适合停靠的地方,刘志也没有耽搁,很快就让人发送了信号,给停泊在海上的大船了。

而小船也顺着河水回到了海中,慢慢的将船队引到了这个地方。

不久之后,船上的大部分人员就都从大船上乘坐小船上了岸,众人在河边搭建了一处建议的营地,这里不适合作为永久营地,因为距离河边实在是太近了,此时时间已经是八月底了,而台湾岛的雨季一般都在农历的四月下旬到七月底这三个月,台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少雨温和。

夏季的雨量是非常惊人的,所以将大营立在河边肯定是不安全的,不过他们在找到合适的宿营地之前,只能先在河边扎营了,毕竟他们还要修建码头,而且现在岛上的雨季已经过去了,也不太可能会爆发洪水。

船队上的人数足足有一千多人,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需要妥善的安置,不过好在他们之前都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来到这里之后依旧是按照原来的村子聚集,然后将带过来的军用帐篷搭建起来,就已经可以暂时应付过去了。

一千人之中青壮年劳动力大约有三百多人,剩下的大多都是老弱孺妇,刘志将这三百多人集中起来,一百人去砍树,一百人去挖土,剩下的人则将这些砍伐的树木和沙土装好,搬运到制定的地点,准备搭建一座码头。

这个工作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一个建议的码头就已经做好了,因为这里的水深比较深,所以也不需要对河床进行清淤,倒也省去了不少的时间,不然的话他们没有这么快完工的。

码头建成了之后,大船上的大批物资这才得以方便的卸载下来,不然的话很多比较重的物资要用小船运的话是很难运下来的,比如诉说水牛这种牲畜,这东西是耕田必备的东西,再没有起重机的时代,将它从大船上弄下来可不容易,而有了码头之后,直接将它牵下来就好了。

这些耕牛都是放在下层船舱里面的,它们在海上的表现也不比人好到哪里去,很多牛都出现了晕船想象,而它们一旦出现了晕船,就会表现在食欲上面,很多牛都食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章 建立码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