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重生苏联>第九十五章 苏军预备队

苏联的坦克冲到日军阵前的时候,总会有一大群身上绑着炸药的小鬼子从战壕里冲出来,玩命地跑到坦克、装甲车前,引爆身上的炸弹。

在现代,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就已经能上国际头条新闻了,但在当年,苏军要面对的,可是数以百计的自杀式炸弹袭击。

虽然苏军的火力很猛,也很密集,大部分炸弹狂人都被机枪射死,或是直接被坦克炮炸死,但由于敢死队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小鬼子成功冲到坦克、装甲车那里,引爆身上的炸弹,害得苏军损失了二十多辆坦克,十多辆装甲车。

在西、南、北侧,苏军怎么攻都攻不下日军的阵地。有些苏军部队伤亡较大,部队首长请求暂停进攻,稍作休整,然后再次进攻。只不过,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朱可夫不但没有答应那些长官请求暂停进攻的要求,还连撤2位“违抗命令”的师长,作为警示。

苏军各部队无奈之下,只能继续进攻,但东北侧的苏军不但攻不下去,还遭到敌军的猛烈反攻。

而由于苏军的主力部队都在日军的西侧、南侧和正北侧,东侧的兵力比较少,苏军的合围部队在rb鬼子的猛烈反攻至下,一度陷入苦战之中。

日军突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指挥部里,原本为了反攻进展不理想而头疼的朱可夫和曼图洛夫,听到日军从东方试图突围,令苏军陷入苦战的消息时,感到更加头疼。

“朱可夫同志,我们还有多少预备队可以掉过东边?”除了派预备队增援以外,曼图洛夫已经想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还有两个步兵师,刚调过来的。”朱可夫看着地图左下角,对曼图洛夫回答道。

“可那两个步兵师现在还在哈拉哈河西岸,距离目的地还有二十多公里,能在足够的时间内赶到东侧吗?”

朱可夫想了一下子,说出了他的看法。“未必能。我们先得让第212空降调过去,空降并增援东侧的兵力,应该能坚持到足够的时间。

同时,命令两个后备步兵师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东侧,以优势的兵力堵住日军的突围点,防止日军突围,然后和其余的部队一起,向日军发起反攻,争取在三天内消灭敌人。”

在战场上,曼图洛夫只算是一个利用现代记忆开挂的穿越者,在军事才能方面,只算一般。而朱可夫则富有军事上的学识,也有足够的军事经验,在战场上应对任何的变动都能像这样临危不乱,做出适当的决策。

“朱可夫同志,您的提议不错,那就这样决定吧。”作为军事委员,所有的军事命令都要经过他才能通过。

在战争初期,大部分的命令都是他自己的主意,但到后来,后世记忆这挂开不了的时候,大部分的命令都是朱可夫所提出,曼图洛夫签名的。

命令发出前不久,日军的第14师团已经向苏军东北外侧的部队发起了反攻,意图联合包围圈内的日军,但却遇到了苏军的摩托化步兵第9旅。

在乌拉特乌拉敖包sx北8公里的区域,也就是日军第14旅团与苏联红军摩装第9旅交战的地带,地势比较平坦,非常适合苏联摩托化、装甲化部队的发挥。

7月26日下午,日军第14旅团向苏军摩托化步兵第9旅发起了攻击。两支部队的兵力,在人数上相若,但在装备上,还是苏联红军占优。

第9摩托化步兵旅不但配备了坦克部队,还有一定数量的装甲车,红军战士们也配备了dp轻机枪或是avs-36自动步枪,而rb鬼子的步兵还是拿着那些单发的三八式手动步枪。

日军第14旅团的进攻当然没有成功,因为无论是装备上还是士气上都比苏军摩装第9旅的红军战士们略差一等。

小鬼子的步兵被苏军的坦克,还有红军战士的连发枪械射得七零八乱,rb人每一次冲锋都被苏军的机枪、坦克炮、迫击炮火力打退。别说为敌23师团解围了,就连摆脱摩托化第9旅的防御,日军第14旅团也做不到。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后,日军第14师团只好狼狈退回阵地里,等待其余援军的到来,而苏军的第212空降旅也已经在第23联队的东面空降,很快就投入了战斗,暂时堵住了第23联队和第7联队突围的通道。

随后,苏军后备队的2个步兵师,也已经抵达了日军的突围点上,完完全全地切断了日军的退路。

这两个步兵师,再加上原来在那里激战的苏军部队,还有212空降旅,东侧的兵力一时之间就达到了四万多人。

就算rb鬼子们出了倾巢之力,全部往东面、东北面的方向去冲,也不可能突破由4万大军组成的反突围集群,而苏军其余的包围部队更可以乘胜追击,甚至还可以一鼓作气,一举拿下日军占领的三个高地。

这样,日军反而更加容易被苏军歼灭,反而比突围还要糟糕。

到了这个时候,小松原道太郎终于有了点自知之明,当他知道苏军集结重兵在东侧堵住第23联队和第7联队的突围路线时,已经预测到自己全军覆没的结果。

他心里清楚,如果继续尝试从东北方向突围的话,在苏军两个步兵师的严密防护下,根本没有突破的机会,前线战场的阵地也可能会因为兵员撤走,而轻易地让苏军攻取,到时日军恐怕没有可供坚守的地方,到时会很容易地被苏军围歼。

既然也是全军覆没,小松原就决定让自己的部下坚守阵地,放弃突围。争取守到日军援兵到来之时,


状态提示:第九十五章 苏军预备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