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九一之小作家>第131章 风光无限(求收藏推荐)

杨君老师也是一中名师,他乐意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报,别人又能咋样?

对此,林可纯老师无可奈何。

杨子建准备和杨老师联手炮制一批“校园日常趣事”系列文章,为此,杨子建也不惜“丑化”自己,和杨老师互动,成为一对“搞笑”师生。

楚女上周看了这篇有点小说化的教学趣味散文后,也是大为惊喜,当即在杨子建的新专栏上发表。

对了,关于他杨子建的专栏名称,这个星期又有了新变化,楚女所在的编辑部认为“中学生新星”太含糊,直接改为“子建校园生活”,而《南剑日报》的丹霞专栏,箫鼓也觉得“韵古乡新”太繁琐,直接改为“话说南剑”,简洁明了——其实回到了历史的原来轨道,前世杨子建就是用这个专栏名称的。

编辑改专栏名称是很正常的,或许一开始比较仓促,后面有了新点子,或许同事提议,或者读者建议等等,觉得合适就改了,反正这又不是正式的商业品牌。

当周一的《南剑青年报》送到各科室、教室后,很多师生看了“子建校园生活”专栏的第一篇《杨老师的趣事》,纷纷笑了起来,笑点低的人则被逗得捧腹大笑。

比如有次“六一”的时候,班上同学咕咕嘀嘀吵吵闹闹,杨老师走进来,不禁奇道:“抱歉,我好像走进小学教室了,hildren'sday!”然后全班大笑。

杨老师的段子很多都是随口即来,杨子建听了三年,记下不少,现在又有杨老师亲自提供,立即内容充实有趣多了,还可以进行英语口语常用语普及。

同时,这一天,是橡树文学扬眉吐气、风光无限的日子,青年报在校园版刊发了“橡树专辑”。

整整三分之一的版面,副标题是杨子建写的主编小故事《珍惜你的高中生活》。有了这一主题,楚女选的稿件都是学生生活类的散文诗歌,钱丽、张怡敏的作品都上报了,高一(1)班也有两名社员上报,一时间,两个班级欢声雷动。

特别杨子建那则小故事,让很多成年读者和老师看了,不禁眼眶发酸;让学生看了,不禁反省。

汪滟非常高兴,因为她的诗歌《我爱一中》发表了,一直以来,她都担心发表不了,虽然她是社长,只要专辑出来,属于她的功劳就少不了,但堂堂文学社长没发表文学作品,肯定会被人私下里说闲话,说她水平不够之类的,有损威望,但现在好了。

杨子建其实没有过问,他是认为汪滟发表不了的,可能因为她的诗歌内容很俗气,结果出乎意外——可能是写出了校园生活美好的一面,所以楚女才选上吧。

汪滟泪眼汪汪地望着子建道:“谢谢你。”

杨子建奇道:“这专辑上周就定好了,你现在谢我干什么?”

汪滟恋慕地看着杨子建,温柔感激道:“我知道自己那首诗很一般,无论是句子还是意境,都不足以上报。楚女能采用这首诗,肯定是你帮我说了好话。”

杨子建嘴角一撇,此时汪滟感激涕零,可不能泼冷水,否则后果堪忧,一个过背摔都是轻,他心虚侧头过道:“嗯,你继续努力!”

时间飞逝,转眼周三到了。

这几天,杨子建早上和汪滟跑步,但每次都能遇到林老师,只不过林蓉只在周一跑了一次后,周二周三就又失踪了,只有蓝雪还坚持跟着。

到了晚上,他就求教于张瑾,主要是按张瑾所教的“糖葫芦串学习法”,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疏理掌握,使它们系统化,开成为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生态链。在这方面张瑾经验丰富,她每天都会列出一个知识概念表来,督促杨子建好好地背起来,然后给他分析理解透彻。

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杨子建,毕竟他前世已经学过一遍高中课本,虽然过了二十年绝大部分还给了老师,但记忆碎片仍在,通过系统化“复原”,效率立即大大地提升。

这两天晚自习上,汪滟出奇的没有干扰,大概认为杨子建现在学习成绩正踩在危险线上,汪滟自己成绩也是不上不下的,没资格教人,所以只有让杨子建求助于学霸。

当然,这与桌位有关系,张瑾坐在四组第八桌,杨子建坐在第七桌,汪滟坐在第六桌,刚好把张子建夹心饼,没有监控也会监听,但张瑾为人寡言少语,除了学习上滔滔不绝外,与杨子建极少交流感情,在她认为,悉心给杨子建“开小灶”就是最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

杨子建和张瑾配合默契,汪滟也相当满意。

周三早上课间操。

门卫送来信件,杨子建在《南剑日报》的丹霞版“话说南剑”专栏刊登了第一篇专栏作文,这次发表的是《鲤鱼洲古亭记》,并非南塘镇的,而是写南剑市闽江一座河中沙洲,有古老的石板拱桥与岸边相连,游人可以到沙洲上游玩,是南剑十三古景之一,它像一条美丽的鲤鱼,又似一艘古老的帆船,游弋在历史之河中,又可观看整个南剑市的发展变化,见证新时代的辉煌。

除了专栏,箫鼓编辑还特意写了一篇《韵古乡新——读杨子建家乡散文有感》——

“杨子建虽然年轻,但文采照人,底蕴非浅,思想深远,古韵盎然,又带着时代的新气象,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写最多的是南塘文化散文,因为这是他的家乡,他在那里成长、学习生活了十五年,古祠老宅,井巷掌故,山野故事,小镇民俗,至于桔子成熟、


状态提示:第131章 风光无限(求收藏推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