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击俗称埋伏,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曾广为运用。《孙子·势篇》即载有:“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北宋时的《百战奇法》也有:“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的记载。
伏击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能隐蔽地配置兵力和发扬火力,便于突然发起冲击、围歼和捕捉敌人,便于迅速转移,而不利于敌回击和突围逃窜的地点。
伏击战的行动要迅速隐蔽,严密封锁消息,搞好伏击地域的伪装.伏击战指挥要灵活果断,发起战斗要适时,火力要突然猛烈集中,趁敌人措手不及时,勇猛出击,速决全歼。
而用步兵伏击骑兵,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如果不能克制住骑兵的高机动性,步兵即使跑断了腿,也没有办法追上四条腿的骑兵,想打还是想撤,一切都由骑兵做主。
在神风突击队的计划中,始终力求一击即中。鬼太郎大佐命令小山内中佐,第二步兵大队的第一波攻击即使不能杀死黄浩然,也一定要尽量杀伤战马,让黄浩然的骑兵丧失机动能力。这样才有包围扑杀的可能。
小山内中佐将他的大队全部兵力分为侧击、堵击、尾击三部分,以侧击为主,实行“堵头、斩腰、截尾”的战术。在石桥这一带,小山内大队投入了一个中队,负责的便是堵头。其余两个中队一个负责斩腰,另一个则负责拦尾。
此刻胡家窝棚前的小石桥边,小山内大队的火力配置是这样的:
六挺歪把子机枪组成交叉火力,负责封锁整个桥面,机枪阵地后方是五十毫米掷弹筒。
四挺九二式重机枪,这批小山内大队现在最拿得出手的火力,被配置在了小桥两边的河滩上,负责侧翼扫射。这是要将机枪火力发挥到最大极限。
机枪的出现,改变了近代战争的法则,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在强大的机枪火力面前都舍弃了密集的队形,改用散兵线的方式发起冲击。
如果将机枪设置在防御阵地的正面,子弹覆盖的区域厚度远没有从侧面射击的效果好,因为,即便是三线波次的散兵线,机枪火力的杀伤厚度最多也就是3-5人,而从侧面扫射,杀伤厚度,将等同整个散兵线的宽度。
让我们换一种通俗的说法吧,当机枪火力扫射的时候,如果采用正面射击,那么当穿透整个散兵线后,子弹就再也没有了杀伤目标,机枪手只能转动枪口,从横向范围选择新的目标。
而如果将机枪设置在侧翼,假设敌方发起的攻击散兵线上有五十人,那么只要是在机枪的有效射程内,相当于五十人排成一列纵队处于机枪的覆盖火力之下,射手不需要太多调整,只需要将子弹密集的射出去,就可以造成大量的杀伤。
所以,在设置防御阵地的时候,最正确的选项,是将机枪设置在阵地的侧翼,而不是正面。
小山内中佐,绝对是使用机枪的行家。
现在,就等着黄浩然上门了。
负责拦尾的中队五分钟前已经发现了黄浩然卫队的先头部队,约有三十多骑,此刻正朝着小石桥而来。
没想到身处中国军队的内线腹地,黄浩然还是放出了斥侯,这给小山中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整整五分钟的时间,即使骑兵不全速前进,他们胯下的战马也能跑出一两公里的距离。然而直到现在,负责拦尾的中队并没有再传来新的消息,这说明黄浩然的斥候放得相当远。
若是在这段时间里面中国军队和日军发生遭遇战,远远坠在后面的黄浩然听到枪声后一定会凭借骑兵的高速迅速拉开与火线之间的距离。那样的话,神风突击队再想追上黄浩然实施围攻,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但对于神风突击队来说,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不能打草惊蛇!必须放这些中国骑兵通过胡家窝棚,等到黄浩然的卫队主力全部进入伏击圈,才能腾出手来收拾这些斥候。
小山内中佐打定主意后,立刻命令原本被他布置在桥头,准备用机枪火力来封锁桥面的步兵中队迅速撤离,并且不得留下构筑阵地的痕迹,所有可能暴露的地方必须加以伪装。
此时,天上的月亮被乌云遮了起来,夜空中的星星也不多,小山内中佐希望在这样昏暗的环境下,可以蒙混过关,骗过黄浩然的斥候。
真是巧的不能再巧了,桥西面的日军刚刚撤离,一队骑兵便出现在了桥的东面。
黄浩然的斥候,来了!
骑着一匹黑马走在最前面的是警卫团七连连长郝大国,徐子龙的心腹。跟在郝大国身后的是一个排的兵力。
作为黄浩然身边519人中的一员,包括郝大国在内,都是从警卫团里面选出来会骑马的。他们原本就是步兵,战马不过是机动工具,对骑兵应该掌握的战术动作完全不了解,也没有配备骑兵作战需要的装备。
所以如果一旦遇敌,郝大国的人马将只能下马作战,恢复成他们熟悉的步兵身份。
黄浩然打算从胡家窝棚通过,小石桥这里的情况就必须弄清,一名连长加上一个排的前锋斥候,徐子龙这番安排很符合小石桥的重要程度。
距离小石桥还有四五百米的距离,郝大国便觉得有些不对劲。今夜,实在是安静的有些过分,隔着小河相望的胡家窝棚,没有一丝灯光,那儿的百姓像是都进入了梦乡。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危险的气味。
“弟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