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山河集>包裹

我收到包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头脑都是空白的,继续着每天无意识的机械重复一些无聊的日常,在普通朋友的眼里我似乎恢复到几年前的正常状态,只有吴胖子偶尔来西安探望我,她看我的眼神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但明显是消极的。

若是在以前,她会劝阻我,因为她清楚事情的始末和一些我没有掌握但她却了如指掌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均等会给处于上游的人一种凌驾于一般事实之上的快感,让她丰沛的精力找到疏通的渠道,而那个渠道就是我。

于是,当谎言被戳穿且现实超出掌控,我更希望该死的人活着,而活着的人遗忘。

2016年,应同事的邀请一同前往圣城拉萨游览,也许是时间选的不那么合适,没有碰到大家期待中的朝圣场景;也许是口味不相融合,对于酥油茶的味道难以接受;也许是长期坐办公室的身子经不起长途跋涉,高原反应异常的严重。显而易见的结果是不欢而散,与来时的兴致勃勃相比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不甘心一场价格不菲的游览因为难以为继的行程而荒废。同事们转而把兴趣投射到原本不屑一顾的旅游纪念品上。都是行里人,谁也骗不了谁,难得的淘到不少好的物件,就算是有些不那么具有收藏价值的,在艺术领域也代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物件无异于弥补了之前日益加剧不满。

结束时我是独自离开的,背包前往藏北的那曲,之后转向阿里。边走边就地买些明信片,背后写上一些酸腐的诗词,感慨一翻,准备在回程时顺道寄给那些普通朋友们。也许这个词用的不很恰当,让人产生距离,但真正的朋友总会带来我不愿回想的记忆,因此“普通”对我来说并不是贬义词,相反,它意味着异常珍贵的宁静和安详。

阿里地区有很多游览的地方,我却拿着未拆封的包裹站在了距离昆仑最近的小县城一个五金店的门口。

当时的我询问店里的伙计,我记得那是一个中年人,留着维族人喜欢的胡子造型,但明显是汉人的面孔,我问他这个包裹是谁寄的,他站起身来瞅了眼字迹,那么快的速度不可能认真阅读内容,他显得非常熟悉字迹的主人。中年人摘了袖套,进屋洗了把脸,非常郑重其事的端了两把凳子放在小屋里仅有的桌子旁,意示我坐下,道他就是邮寄包裹的人,他叫张驼峰。

“请问,您认识姜海林?”难得的,我的语气少有的客气,这一段时间里我很少注意这些“繁文缛节”。

他盯着我看了一阵,目光有些涣散。而后点点头,又摇头。大概是怕我困惑,又解释了一句:“并不熟悉,他是那一行人的队长,虽然还是……”又看了一眼我放在一旁的包裹,“你不打开吗?”

我很干脆的吐露我矛盾的心理,我并不想打开这会再次把我带入深深梦魇中不可自拔的魔盒,但本质上这种恐惧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渴望先前让我被迫丧失存活勇气的惨剧能有所转机。轻触包裹的油纸,能来到这个地方已经足够说明我对昆仑圣山的期盼,期盼它众所周知的神秘能够带来一些不一样,比如——“起死回生”的功效?

死亡和失踪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对现实的逃避会选择向神灵寻求安慰。

张驼峰没有同情于我的无措,随手拿起包裹拆开,手法灵巧,甚至拆开的牛皮纸除了折痕依旧完整。

包裹里是一本笔记,用碳水笔写下的内容不容易挥发,能够长期保存,也是档案管理方面传统的要求。除了文字按照时间做的叙述,里面间或夹杂着手法稚嫩的简笔画,我很清楚姜海林画文物简笔的熟练手法,这不是他的笔记。但我也无比熟悉黑色碳水写下的字迹,就如同张驼峰熟悉自己的笔迹一般,这是我的字,尽管并没有标明姓名。

在别人的遗物里发现内容完全陌生的自己的笔记不仅是惊讶,简直惊恐。我怔厄的表情让拆开包裹的张驼峰看出了不对的苗头,他试探的询问,我也不认为有什么必要隐瞒,于是意料之内的收获了另一张惊吓的表情。

这一瞬间,原本就不简单的事件越发的扑朔迷离。

我翻开日记簿,字迹意外的整齐,但内容却让人感觉其主人那时的状态是惊恐不安的。

……

15点40

挖掘持续了半个钟头,ken和师兄认为它的体型远大于预期,可能5点前没办法结束。大家都能闻到它带来的越发浓郁的味道,这东西会招来排头兵。但他们不同意暂时停止作业,我总觉得这香味让大伙变得焦躁、急切、贪婪。为什么对我不起作用?

裸露出来的地方只有弯曲的犄角,这东西毛发旺盛,但因多处溃烂本来应该无限恶臭的尸体却出奇的香甜。我在它的血肉里看到一些白色的发丝状的棉絮,像是菌类又明显更具弹性。千丝万缕的和皮肉混合,牵扯不出来,结成团状,无比的恶心。

……

7点半

伤口经过处理已经不再往外渗血,又捡回一条命。ken已经昏迷2个钟头了。我暂时带不走它。如果接着下雨,路会更难走。我不能抛弃ken,两个人总好过一个人。

ken的身体开始变成诡异的青灰色,皮肤上白色密集的点状物让我联想到之前怪物体内的白色发丝,我尝试切开,但没什么发现,我也觉得这也许只是无端的猜测。

……

11点10分

搜救队带走了k


状态提示:包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