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清变>第一百六十一章 杀人利器

不等秦川开口,周大经早已忍不住,急不可耐地追问起来。

“陆所长,北洋有什么东西,竟然比咱们的手榴弹和掷弹筒还要厉害?”

“枪。”

“什么?什么?”

“你说是枪?”

陆德彰的回答让周大经更为惊讶:“竟然还有比手榴弹和掷弹筒更加厉害的枪!”

陆德彰一提到比手榴弹和掷弹筒更加厉害的武器是枪,秦川脸上就有些变色,不由暗暗责备自己。

“奶奶的,老子怎么就糊涂了,竟然把这宝贝东西给忘了!”

陆德彰倒是没有注意到秦川的表情,继续和周大经说着。

“对,就是枪,只不过这种枪是可以连发的。”

听说是连发的,周大经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我说陆所长,你可吓了我一跳,你说的是格林炮吧。”

周大经所说的格林炮,也称格林机枪,是二十多年前由美国人查理.乔登.加特林发明的。此枪的特点是由多跟枪管圆形排列,依靠射手转动一个手柄,手动使枪管连续转动,从而完成连续不断的射击。

虽然这种格林炮射速也很高,可它需要射手一边摇动手柄一边射击,在射击过程中转动不是很灵活,不可能随意快速调整射击方向。此外,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射手在战场上射击时,往往容易因紧张使手柄越转越快,造成格林炮卡壳或者炸膛。

陆德彰视乎对于这种可以连射的枪械也不是很感兴趣,有些随意地着。

“去年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听北洋营务处的人说起过,说这种枪叫马克辛重机枪,李中堂在光绪十四年去欧洲的时候,正赶上这种机枪在英国召开新枪发布会,李中堂在英国见过这种机枪。据说当场演示时让李中堂大为惊讶,这种枪在半分钟里竟然打出去300发子弹,将一棵二尺来粗的大树打得当场拦腰折断。这种机枪射击时暴风骤雨般打出的子弹,震惊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以至于李中堂称这种机枪为赛电枪。”

“只不过这种枪太贵了,一挺这个马克辛重机枪就是5000两银子。这还不算,据说李中堂主要是感觉这个马克辛机枪太过浪费子弹,如果要大量装备这种机枪,李中堂很担心弹药的费用。况且,那时正是和法国人的战事刚刚结束,李中堂手里的银子也是捉襟见肘的,碍于情面只买了两挺,回来也没下发,这两挺马克辛重机枪现在都还在营务处的库房里躺着呢。”

“还有。”

“我还听说,光绪十四年,两江总督左宗棠在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这种机枪,据说在光绪十五年造出来一挺。左宗棠死后,就再没了消息。”

对于鼎鼎大名的马克辛重机枪,秦川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这款机枪是美国人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辛1883年发明成功的,并与次年获得专利。马克辛还十分有远见地把自动武器可能用得上的机构都申报了专利。时至一百多年后,所有自动枪械制造依然遵循着马克辛首创的枪管后坐式、枪机后坐式和导气式这所谓的自动射击三大基本原理。

马克辛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火药燃气为动力能源的自动武器。自从马克辛机枪问世,可以说拿破仑时代的热兵器战术从此完全没用了,只不过在一战前,一直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马克辛口径为7.62,枪重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长帆布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每分钟600发,可以调节射速为每分钟100发的慢速射。缺点就是结构比较复杂,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

虽然如此,马克辛机枪还是被公认为是有史以来杀人最多的枪械,被马克辛杀死的人以百万计。

一战前,在南部非洲,曾经有过50名英军骑兵,使用一挺马克辛重机枪,不仅顶住5000名祖鲁人的进攻,还只用了一晚上就打死3000多人。

在亚洲,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的苏丹,2000英军被数万人围攻,在英军十余挺马克辛的疯狂扫射下,不到一天阵地前就有20000具尸体。

而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二十年后的一战时,在索姆河战役中,当时最早意识到马克辛巨大威势的德国人,在一天时间里,用上百挺马克辛重机枪杀死60000多英军,打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只不过,这种革命性的机枪价钱却是太贵,以至于问世至今已有十来年的时间里,欧洲的各国军队都没有大规模装备。据说英、法、德这些欧洲强国也是如此,一个师也只有个位数的马克辛,而且还是放在带有轮子的车上的水冷式。

但北洋在甲午前就有了马克辛重机枪,甚至还在几年前仿制出来,却在即将开始的甲午战场上依然一败涂地,毫无建树,还是让秦川大为震惊,同时心底也深深地感到一阵阵莫名的悲哀。

据他所知,在甲午的时候,日本陆军不要说没有这种革命性的大杀器,就是格林炮也没有装备过一挺,至于火炮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日本人力推维新数十年,也的的确确取得了洗心革面的变革成效,可终究是国小疲弱,陆军的军费不要说和满清朝廷相比,就是和北洋陆军相比也颇有不如。就比如在火炮上,清军不论在各式火炮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强于日本陆军,都是一水的欧洲货。反观日本陆军,他们甚至因为经费的原因,现在还装备着不少自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一章 杀人利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