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然。”

庆和帝眼睑下垂,看着其余的伫立着的大臣,“诸位爱卿,又以为如何呢?”

犹犹豫豫中,余下的大臣都弯下了膝盖,拱手回话,“臣等,附议。”

说实在的,这些人的心里其实是不大相信会有什么绵延数年的雨灾的。不过是看到皇帝一直都没有反驳司天监,还有两位王爷、老尚书令摆明车马支持的态度。他们抱着“枪打出头鸟”的念头,就谁也没有出言反驳。

而且,他们心里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司天监看气象、选吉日的本领很不错的,这么多年都没有出现过差错。说不定,这一次就像“盲猫碰到瞎老鼠”一样呢。如果真的是“雨灾”,出言反驳的人不仅是千古罪人,还要遗臭万年呢。

思来想去,他们都认为,这个时候附议是最安全、妥当的。

唯一一个还不是很清楚状况的,估计就只有魏国公了。他前一刻钟还沉浸在愤怒当中,现在所有大臣就跪倒一片,口中直道“附议”。他表示,变化太快,不是很能跟得上。

看大家都是如此,魏国公只好随大流地跪倒在地“附议”,然后再在心里慢慢地把事情捋明白。

庆和帝看大殿内的意见已经统一了,也没有再耽搁时间,直接问诸位大臣有何良策?

皇帝一发话,大臣们便纷纷献策。

“春夏暴雨,可能使河水暴涨,水患泛滥,冲毁沿岸的良田、房屋。到时候,百姓定然流离失所。臣以为,筑坝修堤、囤粮赈灾,都是要务。”

从前曾经提过,郑国境内水路发达,从北到南,至西往东。除了沙漠荒地以外,就没有水路不通之处。若是出现大范围的洪水泛滥,那么郑国就可能成为一片汪洋,更名为“泽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了。

因此,庆和帝闻言后,神色就凝重起来了。诸位大臣的心中也如同装满了石头一样,沉甸甸的。慢慢地,众人的眼光就都投放到了工部的卢左侍郎身上,看他能有什么良策。

说起卢左侍郎,就不得不提临沂卢家了。

话说,临沂卢家和琅琊王家一样,都是曾经的一等世家、望姓门第。与王家以出任将相为显贵不同,临沂卢家,世人又称之为堤坝卢家、水道卢家。因此,王家需要汲汲营营,甚至用送嫡长女进宫的手段,来保持地位。而卢家就显得幸运得多了,只要卢家的传承不绝,卢家人定能受到朝廷的礼遇和重用。

如今,工部左侍郎这一官职,就是专门为卢家人而设的,又是一个通过世袭传承的官职。凭借着那样一身筑坝修堤的本领,卢家已经在这一片大陆上屹立了近二千年。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卢家的地位,那么就是,只要是郑国这一片土地上的江流河道,都可以找到卢家人的身影。比如,在开国之初,卢家人曾主持了京都大运河的挖掘。

比起王家政治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卢家更像是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只不过因为遭遇战乱,卢家差点儿就被当时的乱军灭门了。经过二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可能是因为卢家人酷爱研究堤坝,而忽视美色的缘故。如今的卢家,基本上是代代单传,卢左侍郎膝下有一子一女,已经算是超额完全了开枝散叶的任务了。

卢左侍郎没有坠了家族先人的名声,也没有辜负皇帝和群臣对他的期望。他在听闻可能出现春夏雨灾以后,就已经在脑中分析着郑国内所有的江水河道。

只见他不过是刚刚而立的年纪,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风姿、仪态。可能要经常在外指挥河坝修筑,他的皮肤有些黝黑,但仍能辨认出那清俊的五官。

他在众人的目光中出列启奏,阐述地有理有据,“灵河以北,主要的交通河道有三,西秋河、京都大运河、清河。

后两者河道平坦、沿途通畅。去年的时候,堤坝也已经完成新的加固。想来,近年是没有什么大患的。

唯独西秋河,多弯多曲,河谷忽宽忽窄,河道走势便极易引发洪涝,且其春、夏汛期异常迅猛。如果春夏雨灾,恐西秋河流域,必生水患。臣以为,趁秋冬之际,加固、加高堤坝,防西秋水患,于未然。”

一众大臣闻言,心中的大石更重,不知道是因为雨灾将近,很是什么别的原因。

庆和帝把这段话在心里过了两遍,就直接大手一挥,把这筑坝修堤之事给敲定了下来。他看着卢左侍郎,说:“筑坝修堤一事,便交给卢爱卿了,”又看了看两边的站队,循例问了句,“诸位卿家,可有异议?”

其余大臣纷纷摇头,拱手行礼,口中直道:“陛下英明。”

宁王听见这番话以后,不禁灵机一动。他恰好在工部历练,若是能够参与这个筑坝修堤……到时候雨灾一来,那他就可以蹭上这笔不世功勋了。这么想着想着,他突然发现,要是真的有雨灾也是很不错的呢。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跟着去修坝呢?

这时,卢左侍郎又说:“陛下,西秋河流域绵长,地形复杂。这么短时间之内,加固、加高所有要害之处的堤坝,唯独臣一人,怕是不能兼顾。”

庆和帝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那西秋河流域绵长、曲折蜿蜒,每年吞了国库这么多的银子,还是年年小灾不断。想到这里,他就有些头疼了,眉头也跟着微微皱起。

宁王听见了卢大人的这番话,简直要大喜过望。就好比他刚刚开始打瞌睡,就有人递来了一个枕头。


状态提示:第77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