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板上遥望,这里像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圆形孤岛,岸边长满一圈高矮不一的阴灵植物,灰黑色的的欧式宫殿则耸立在中央,其它地方充斥着昏黄的半沙化泥土,目测其半径足有千里长短。
外围丛生的灌木范围甚广,通往内陆又没有分支涓流作导向,为了避免迷失其中,王学不得不一边挥舞神木、拨草开路,一边留心辨识细微的弧度坡起。
所幸途中未曾发现毒蛇草蟒,否则行进速度更要大打折扣。
脚下没有细沙,依旧是一步一坑的土层,越往前走越觉得平坦的地面,犹如退潮后的光滑沙滩。
绝大多数地球海岛植物,只会生长在远离海水的地方,水份过量会令根系难以呼吸,导致草木缺氧,发生溃烂死亡。
但是这片岛屿,似乎需要从上涨的河水中汲取养份,才能成为奇异灌木生长的沃土。
冥界应该也曾经历过一场巨大的地质变动,使得潮水退却、土地沙化,甚至连扶桑树底奔腾涌动的地下河流都为之干涸。
难怪西行路上满目荒漠,唯有水里沿岸才能看到生物。
水中有鱼类,岸边有植物,陆地动物需要何种条件还不知晓,但它很有可能便是未见其他阴灵的原因。
或许可以从自己身上中寻找答案,王学暗想。
如果未满足条件的阴灵难以存活,会在短时间内变成魂晶,那么遍布黑色晶体的荒漠,必然属于绝地之一。
也就是说,冥界阴灵的“死亡”概率,几乎和荒漠的面积成正比。
这是属于冥界的规则,但与人间相比,似乎存在许多共通之处…比如:
地球上每年新生和死亡的人数接近8000万,与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每天产生的精子数量差不多,而在如此高的基数下,每个人一生却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孩子,甚至可能连一个都没有。
是适者生存、末位淘汰么?不是!只是概率学,运气而已。
想到此处,王学不禁微微一哂,谁说人不能返老还童?降临冥界并顺利存活的灵魂,就相当于从亿万精子中脱颖而出,所产生的“受精卵”...冥河则是充当卵细胞,孕育阴灵的温床。
随着冥界河水的不断消褪,很可能会有彻底消失一天,到时候这片空间恐怕就不会再有阴灵,死后的灵魂也将直接变成魂晶。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魂晶转变成魂烟,穿越冥月沟通的阴阳两界的详细过程,但按照这个思路:
当地球上的水份像火星、金星一样消失,所有人界动植物会陆续灭绝,阴灵被困在冥界无法降生人间,众生不得轮回,在苛刻的环境中死亡。
反之,当冥河尽数枯竭,魂晶难以化为“黑烟”升腾破界,人间得不到阴灵“地气”,生物血脉无法继续传承,亦会逐渐走向灭绝。
届时所有生物都进化成雌雄同体、无性繁殖…也无济于事。
再看河里的鱼,岸边的植物,脑袋里产生一种可能:
若冥河对应地球上的海洋,岸边对应人间种植的土地,也许符合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的科学言论,而植物的数量则反映可供生存陆地的面积。
从时间上推测,冥河泛滥的年代,植物众多,史前版块面积也大,导致陆地生物繁衍速度很快。
当冥界河水逐渐干涸后,植被数量萎缩,地球大片陆地被淹没,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它会受各国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但阴阳两界之间的联系,恐怕也是原由之一。
只是不知道它们之间,谁占据主导地位。
可无论是人类先毁掉地球,造成冥界体系崩溃;还是冥河断流在前,导致阳间生物灭绝;两者之间显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王学暗自胡乱猜疑,脚步却未停下,虽然这些看似对重回人间没什么帮助,但随着探索的深入,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发现那条道路。
微微一叹:自己能够保留记忆活下来,看样子是误打误撞,运气使然,和废黄河无关......吧?!
…………
下船三日后,王学终于破草而出。
左右望去,杂驳的枝叶似乎受到无形的隔离,形成一圈高低整齐的“绿化带”,没再向前延展分毫。
脚下的荒地和灌木分界异常明显,看来因为冥界无风掀不起浪花,曾经淹没至此的水面均是缓缓下降,所以才能在这个扁平锥形岛上,形成眼前的景象。
昏黄的泥土表面,散落着碎小的晶体,熟悉的魂烟破土升腾,身边有无数朦胧泡影时隐时现,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眨眼间又化作漆黑的颗粒,落在寸草不生的地面上沙沙作响。
这就意味着记忆丧失,灵魂死亡吧,与自己所料一样,男人心想。
此处距离神殿相去不远,视野中一片极广的地域,矗立着许多粗壮的圆形石柱,它们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仅有一半,呈弧状排布。
灰色的柱体在冥月的照射下微微泛红,两两之间似乎还有一圈内环,产生的阴影,令眼前的建筑透露出明暗交错的神秘。
王学紧紧攥着握有卡戎魂晶的拳头,一步一个脚印地迈步向前,身边幻灭的气泡无声无息,光怪陆离,犹如梦境。它们多是些奇怪动物,一瞬间的表情或痛苦、或平静,似乎保留着死亡瞬间的神态。
随着他不断靠近,耳边除了清脆的脚步声,开始出现砖瓦碎裂的声音,紧接着前方传来重物坠落的异响,男人立刻止住脚步,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