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与主簿情深义厚,延年羡慕不已,何来笑话之说。”明朝宗族观念极重,太守与主簿又都姓赵,不用想也知道两人关系匪浅。如许哲与许浩元,以后如果相处可以似太守二人,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两人互相客气了一番,分坐主次,赵主簿借故遁走。太守端起茶碗喝了一小口:“去年我入京述职,临行前拜访卫师府邸,还曾遇见你座师,浅聊几句,真是受益良多呢。”许哲座师是礼部尚书李泽源,也是大明朝儒学扛把子的人物。
“哦?我离京前拜别恩师时也听他说过,太傅卫大人是世间少有豁达之人,恩师常言卫大人‘心胸宽广,为治世能臣也’,实乃我辈之楷模。我原先也是糊涂,今天走到雍州,一路行来看见这繁华景象,方才恍然大悟。”
明显这句话骚到了赵太守的痒处,他摸着胡子颇有得色:“惭愧,惭愧,老夫雍州三年,也只是勉强保住这雍州百姓的饭碗而已。”大明朝风气务实,对于商旅之事也很支持,夸赞一个官员所在地区繁华也是对于这个官员政绩的极大肯定。
说道这里,赵太守神色明显一顿,“延年你接手邕城,可别忘记这每年一次的劳役,现在距离年末可没几个月了,该安排的就要赶紧安排。”
大明朝律法,所有百姓按丁成户,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乡,十乡为一镇,四镇为一县。或开山,或探矿,或治水,或铺路,一年一次,根据人口密集安排劳役,再逐渐按层级摊派下去。若是身残体弱或有特殊情况者,可以以银换役,而秀才以上者不在征兆之列。
江南多富裕,大部分地主商户都是选择以银换役。即便守征劳役,地处江南繁华者多,只要不是探矿开山,总还是愿意去的。不比雍州,山多水阻,加上龙王爷时不时翻身,劳役损失极大,因此百姓普遍不愿服役,因逃役而被罚者不知凡几。
“只是不知道我邕城这次的劳役是那种,也不知道现任邕城县令是何章程。等我去到邕城,和现任县令商议后再向您汇报,老大人你看如何?”虽然不知道赵太守为何要突然提这个话题,许哲还是小心的回答。
赵太守脸色有些微妙:“具体劳役细节向来由各区自己拟定,我这边只是负责审核和下发要求,到是不需要刻意向我汇报。”
“咳,咳,至于之前的邕城县令,由于水土不服,现在已经暂时回乡休养了,延年你无需在意,直接上任就好。”
“回乡修养?”许哲感到一丝不妙。
按着本朝律例,无论是升迁还是下调,前后任之间必须交接,毕竟至少都是一县之长,统领辖区百姓,如果不交接,如何得知辖区内具体情况。这前任县令就算是削为庶民,也得先交接才能离开的。
赵太守面色尴尬,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抿嘴未言。端起茶碗低头放在嘴边,许哲只能起身:“学生还要去兑换官服,老大人暂且留步。”
“不送,不送。”赵太守送许哲至门口,想了想还是开口:“你若是,嗯,算了,去吧。”
许哲满肚子的疑惑,却还是拱手施礼:
“学生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