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铁血铸新明>第四百一十七节 科学研究院

第三卷扬帆于大明朝野

秦浩明锐利的眼神扫视过来,上位者的威严不知不觉间散发,陈美春苦笑一声,拱拱手压低声音解释道:

“张琳并无口疾,可能是从未近距离与秦督见面,因此心中拘束。”说着,他转头望向那张琳,笑着宽慰道:

“张琳,秦督平易近人,你不要过于拘谨。”

“是、是……下官知道,下官知道……”

张琳连连点头,用手擦拭额头,眼神闪烁、颇有些手足无措的样子。

秦浩明见状有些无语,事实上他起初还以为张琳心里有什么鬼,害怕见到他。

可如今看来,对方分明就是一位过分老实巴交的实在人,被他头上的官衔给吓到了。

叹了一口气,秦浩明用更加温和的语气问道:

“张琳大人,据记载,你并未经过科试,也无人举荐,只是一步一步从匠人才慢慢坐上郎官的位置,对么?”

“是、是的,秦督,小人……不,下官的家父,曾是冶造局的匠工。

因此,下官十三岁时便已在局内帮工,干了两年转匠徒,此后又干了三年,转匠人……”

说到这里,他似乎是觉得自己过于喋喋不休,有些不知所措地闭上嘴。

见此,秦浩明笑着问道:“匠徒?是学徒么?”

“正是,秦督大人!”身旁的陈美春低声解释道:“按照大明惯例,新人到冶造局,头两年只能打杂。

干满两年才能转匠徒,跟着匠工学习手艺,之后再干三年,若无重大过失,便可转匠人……”

“匠人?匠工的别称?”

“不不不……”

陈美春摇摇头,纠正道:“匠人是匠人,匠工是匠工。”

说着,他对秦浩明详细的解释了两者区别。

原来,匠人指的是从学徒转正的工匠,虽然已有一定经验,但普遍并不具备独自打造器具的能力,只能担任匠工的辅助者。

而匠工指的是拥有丰富经验,能够独自打造器具的成熟工匠。

打个最直接的比方说,铸造腰刀,手持火钳时刻关注着火候,并且指挥其余人的,乃是经验丰富的匠工。

而匠人,就是在一旁举着沉重的铁锤,在匠工的指挥下一下一下用力锤击铁胚的协助者,至于拉风箱的,那就是匠徒,即学徒。

而最不入流的帮工,充其量就是搬搬矿石、木柴,连工棚都难得进一次。

说白了,只有匠工才能算是正式工,会在冶造局的名册上登记,而其余的,只是临时工与学徒而已。

而据秦浩明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匠工的职称上,还有一个匠师,指的是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老匠工。

专门负责一些更加精细的活,比如说,替户部打造铸钱的模具等等。

根据陈美春所言,从一介毫无经验的帮工熬到匠工,这可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岁月,足以让十几岁的年轻人熬到满腮的胡须。

“需要这么严谨吗?”

“是啊,是不容易,已经多少年没有改变过了?现在根本和民间的冶铁作坊无法相比……”

陈美春再次摇摇头,无奈的跟秦浩明解释了冶造局一些弊病。

大明冶造局主要负责冶铁或制钢,生产管理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方式。

万历三十四年,福建布政司规定铁矿山场许其私人设炉,民营冶铁业因为用人灵活,则欣欣向荣,而官营铁冶业日益哀落。

秦浩明神色怪异地瞅了一眼陈美春,旋即将手中的名册放在一旁,问道:“陈中丞,冶造局内的匠工,是以铁匠为主么?”

“是!”陈美春点点头说道:“我冶造局内,大概有匠工四百余人,其中六成擅长打铁,木匠次之,石匠最少……终归,这里是冶造局,而并非是兵部营建司。”

“唔。”

秦浩明点点头,之后又问了一些问题,这才让陈美春等四人退下,自顾忙碌去。

而他自己,则端着茶,站在屋内的窗口,沉思不语。

望着窗外的荒地,秦浩明微微叹了口气。

不可否认,冶造局目前的境况真的很凄惨,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冶造局内的工匠们,那可都是实打实一步一步磨练自身工艺才成为正式工的匠工。

就连张琳、李欣、龚瑞鸿那等郎官,都是从帮工、学徒熬过来的,相信对于打铁、打造器物什么的,可谓是烂熟于心。

就是太不自信了点,唯唯诺诺,让秦浩明看了有些悲哀。要知道,这可是相当于工程师的人才。

不过这也难怪,历来朝廷体制中,工部向来在朝廷六部中垫底,想来工部的人习惯了过分谦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就像吏部的官员走路时趾高气扬一样,谁叫他们是六部之首呢?

至于工部,说得难听点,纯粹就是披着官服的工匠,相信朝廷其余五个部府的官员,绝大多数抱持着这个偏见。

而冶造局作为工部辖下的司署,其地位就更不必多说,简直就是被其余朝廷部府呼来喝去的存在,这让秦浩明着实不能接受。

明明是负责技术研发与改良的司署,可冶造局的地位,却与兵部的兵铸局有如天壤之别。

必须要革新,这个想法,在秦浩明心中愈加明晰。

大明要想发展,除了武器外,就是科学技术发展。

冶造局相当于什么,那就是后世的科学研究院,而且是有动手能力的实践者。

工部辖下水部,要求改进水车,找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七节 科学研究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