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1113年— 1170年),字知明,道号“重阳子”,京兆咸阳人。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开宗者,被尊为道教的重阳开化辅极帝君与北五祖之一。
金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弃家外游,于甘河镇遇异人(考证为纯阳真人——吕洞宾)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
大定元年(1161年),在终南山下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圆,建立全真道。
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
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认为“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著作有传道诗词约千余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统道藏》。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
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
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年)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高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贒、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辉、玄奘、虚云、飞锡、惟政等等隐居修炼于终南。
终南山不愧仙山之名,以上还是有名可考的,另有一些无名可考的隐士高人,不计其数,比如,辰冬和唐闪那一位神秘的师父。
从资料上了解到了终南山的过往,也许是有感而发吧,生于海外的唐茹,突然用略微生硬的中文念起了一首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嚣。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饮酒》里面的一首诗,叶超没想到唐茹竟然这么喜欢他的诗。听起来,语调虽然生硬了一些,但是念出来的感情却很宁静和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