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一六五章 训练,掉皮掉肉不掉队

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早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罗马等国就有阅兵的记载。18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阅兵式盛行于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莫斯科红场阅兵震动了全世界。

阅兵在中国源远流长。相传4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曾在现今河南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会上,众多士兵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边歌边舞,以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在中国春秋时期,也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

现代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或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一般分为阅兵式和分列式。

阅兵式是指首长或贵宾在阅兵指挥员的陪同下,乘车、骑马或步行,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

分列式是指受阅部队从检阅台前通过,接受首长或贵宾的检阅。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多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的4次大阅兵。

现在,临近建国50周年,同样,要进行大阅兵了。

据教官介绍,5月下旬,阅兵部队就已经进驻京城阅兵训练基地了,他们每天早上4点50起床,晚上10点30收操。

第一阶段,是单兵训练阶段。主要是进行军姿训练,齐步走、正步走等基本动作的训练。

今年入夏以来,京城天气预报最高气温40摄氏度,而训练场的地表温度接近60度了。

由于实在太热了,参训人员的全身汗水一直没停过,像开了开关的水龙头一样,汗水在滴,都湿透了,衣服里面就像一只蚂蚁在爬,从头上一直爬到脚上,衣服也全粘在身上,非常难受。

而天气也变化无常,有时正在进行军姿训练,结果忽然来了大暴雨。才开始的时候,天气很闷很热,就渴望下一点雨吹一点风,凉快一点。结果后来雨越下越大,鞋都灌满了水,后面眼睛完全睁不开,雨水都灌倒眼睛里面,红肿了。对站军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齐步、正步的训练,也是从一点一滴抓起的。

先是一步一动,再是两步一步,然后,才是连贯动作。

第二阶段,是方队合练。

每个徒步方队的编成是25x14+2=352,军队院校的徒步方队当然也不能例外。

徒步方队的合练,讲究是“线”与“面”。

“线”讲求六线一致──头线、臂线、手线、膝线、脚线、枪刺线。训练教官拉成六条直线,受训者的六线都要在一条直线上。

“面”,讲求的三线一致──横排面、竖排面、侧排面。

“线”是基础,“面”是结果。

上级检查时,采用高科技的“激光线“,谁没达到线的标准,“激光线“就会报警。

现在,进入到9月份,阅兵训练已经处在攻坚阶段了。

这个星期,他们已经组织了数次合练,十一个徒步方队按照阅兵式、分列式的程序开始合练。

杨文斌和其他三名替补队员的加入,给方队队员增加了压力,教官明确地告诉方队队员,说:“别以为你们在方队里就骄傲,替补队员和你们一样训练,半个月后就进行考核,如果你们谁考不过他们四个,那对不起,你变成替补,他变成正式队员。”

听了教官的话,杨文斌暗下决心,一定要多下功夫,半个月后,自己一定以优异的成绩,变成正式的队员。

当天,杨文斌就开始给自己加码了。

为了练好“站功”,改掉经常乱动的毛病,他找来曲别针,别在衣领上,脖子一动,就扎的生疼,两个星期,他的脖子上留下了38个针眼,总算改掉了这个毛病。

为了练好“腿功”,他找来背包带把自己的双腿捆上,甚至睡觉都不愿解开,有一天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他下了床就要上厕所,却把腿上的背包带给忘了,一跤摔下去半天都没爬起来。

为了练好“眼功”,他用火柴棒撑着眼皮,一开始,眼睛受不了,眼泪流个不停,眼皮不自觉的就想合上,半个月的时间里,火柴棒断了四根,他硬是练就了20分钟眼睛不眨的硬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在半个月后的考核中,杨文斌名列前茅,人员调整时顺利站到了队伍的第五排第一列,成了排头“兵”。

这个“排头兵”看似简单,但在这成绩的背后,却承载了崇尚荣誉、拼搏进取的日日夜夜:

膝盖、腰上的疼痛与日俱增,相比之前的疼痛,这是长期的。其实这些疼痛在每名参训人员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脚底磨出水泡,脚后跟磨烂,裆部磨破,这些都是受阅队员身上所特有的标志。

一到休息时,杨文斌与战士们一样,自己带着军用水壶,写上了名字,拿起来就喝;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没有躲避,达到皮肤与战士一样黑,脸上帽带印与战士一样深;谈笑间,大家比的是谁的外腰带更短,看的是谁的身板更挺,切磋的是谁敬礼的动作更快。官兵们一起训练,一起跑步锻炼,一锅吃饭;推敲一个动作,分析一个故障,研究一项措施,没有年纪大小,没有职务高低之分。

又是一个艳阳天,在骄阳似火的天气里,地面像被点燃了一样,两脚如同踩在滚烫的火轮上,热浪腾腾令人透不过气来。


状态提示:第一六五章 训练,掉皮掉肉不掉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