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铁骨是怎么炼成的>第五十六章 导弹,还是“捣蛋”?

从榴炮二连调整到导弹连,对杨文斌来说,就像是做梦一样。

对导弹,他有着莫名的恐惧。

而他的恐惧,则是来自滨城陆军学院的传说。

在滨城陆军学院集训的时候,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在学员中间口耳相传着:

在这批地方大学生去那里集训之前的二个月,滨城陆军学院发生了一幕自建院以来最为惨烈的悲剧。

四名本科大学生学员,在毕业汇报演习中受了重伤,三人牺牲,一人伤残。

而如果没有这个悲剧的话,他们原本应该顺利毕业,分到白山黑水间的基层连队,去任排长了。

杨文斌是在和潘利权与区队长的闲聊中得知这件事的,这件事当时给了他强烈的震憾。

而事情的原委,还得从滨城陆军学院的毕业演习说起。

那一年,滨城陆军学院的几百名军校学员即将毕业了,为了让学员在毕业前体验一次接近实战的演习,学院出面,组织了陆军导弹学院、航空兵学院、炮兵学院的毕业生,一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以检验训练成果。

演习的想定,就是合成团规模对敌机步连的进攻战斗。

在进攻前,炮兵对敌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摧毁了敌人的大部分工事。

工兵分队清除了敌阵地前的蛇腹形铁丝网、三角锥等障碍物,步兵分队准备发起冲击了。

这时,敌一火力点突然复活,红方指挥部命令进攻方,灵活运用红箭73反坦克导弹,摧毁敌人复活的工事。

陆军导弹学院的学员根据进攻命令,在1000米外的基本发射阵地,向敌火力点发射了第一颗反坦克导弹。

导弹“嗖”地一声,向敌目标飞去,但是,飞行了约500米后,却失去控制,掉入了阵地前的草丛中。

指挥员急了,再发射第二枚,“嗖”,导弹离开发射架,飞了出去,可是,继续飞行了约500米后,却仍是失去控制,掉入了陆地前的草丛中。

在兄弟部队面前,怎么能丢脸呢?

导弹学院方面的指挥员知道,学员经过训练,都是最优秀的,不可能连续出现失误,只能是导弹质量的问题。

“发射!”他又下了第三次命令。

“嗖”,第三发导弹飞了出去,持续飞行1000米,击中了目标,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该是步兵发起冲击的时候了,但是,步兵却没有按计划发起全线冲击。

这时,指挥员的电台急促响起,前沿指挥所报告,出大事了!四名潜伏在阵地前准备发起冲击的步兵学员受重伤,需要马上救治。

演习被迫停了下来。

原来,罪魁祸首是掉落的导弹。

那两枚掉落在草丛中的导弹,恰好掉落在了一个步兵班的潜伏区域内,尽管没有爆炸,但是,红箭73导弹的惯性冲力仍是让潜伏在那里的四名学员受了重伤。

随演医院的救护车呼啸着,冲向人员受伤地段,拉起伤员风驰电掣而去。

但是,年轻的生命却没有机会再看到蓝天、白云和生活了四年的陆军学院了。

事故还是导致了三死一伤的惨剧。

后来,经事故调查组认定,肇事的导弹,发射方面没有问题,学员不负责任。

而问题,却出在导弹自身上面。

原来,由于我国的半导体元件生产水平还很低下,元件质量不可靠,其稳定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都达不到导弹技术要求,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故障,造成近距离掉弹现象。

而经过专家研究分析,掉弹故障产生的主要技术原因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偏心和导弹质量偏心。

红箭-73的火箭发动机采用四个对称布置的倒流喷管,加工装配时如果位置偏差超过规定的允许值就会产生导弹推力偏心,从而导致导弹起飞时产生过大地初始扰动,以至出现失控甚至掉弹现象。

这个事故,给年轻的杨文斌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现在,到了导弹连,成天都要和导弹接触,这些导弹的质量过关吗,不会再次出现事故吧?太让人担心了。

好好的导弹,不会总是捣蛋吧?

搬到导弹连的第一天,在见到连长之后,杨文斌就向连长季玉瑞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季玉瑞一米七九的个子,长脸,脸上总是泛着红光。他是陆军导弹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听到杨文斌问道导弹的可靠性问题,季玉瑞笑了。

他说,红箭73反坦克导弹性能不稳定,在导弹专业的干部看来,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但是,导弹掉落地上伤人,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他告诉杨文斌:

“七十年代初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

经过近6年的试制攻关,“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终于在七十年代末期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

全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

导弹直径120毫米,长854毫米,翼展393毫米,重11.3千克。线控制导方式,射程3km,破甲厚度400毫米


状态提示:第五十六章 导弹,还是“捣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