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迫降在明朝>第一百三十四章 科尔沁之战

蔚蓝的天空下微风徐徐,远处吹起雄浑悠远的牛角号声,骑兵锋线从数里外呼啸而来。马背上的蒙古人兴奋不已,他们手持弯刀,或短弓,齐声吼叫,冲向远处的猎物。

八月二十四,沈嘉率领三千明军,突然遇到蒙古骑兵突袭。滚滚而来的蒙古骑兵掀起巨大的轰鸣声,不久便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数月来的训练使得明军训练有素,他们列好阵型,准备迎敌。

八千蒙古人,这是布和与阿鲁科尔沁部落商议后共同派出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以骑兵为主,主要由轻骑和重骑组成。数百年来,蒙古人仍在坚持自成吉思汗时代流传下来的战法,他们将轻骑兵与重骑兵混合部署,轻骑兵之间的位置留给重骑兵,一排十人穿插轻骑兵和重骑兵,以百人为一阵。轻骑兵配有硬弓,箭头较轻,穿着皮甲,善长以弓射方式远距离攻击敌人,而队伍中的重骑兵则以近距离砍杀为主,他们多是大弯刀,身着皮甲以及近距离弓箭。

行至一里之外,两支蒙古联军合二为一,迅速列阵,开始朝明军发动第一轮试探性冲锋。蒙古人没有约战,也没有派出使者。面对一只孤军,当自己拥有强大的武力时,布和认为应该果断决战,一战而胜。

渴望掠夺的蒙古人几乎都是这样想的,以轻骑兵为主的蒙古前锋迅速发动冲锋,然而现实却充满无奈和伤感。蒙古前锋冲入二百米范围后,明军阵中的怪兽开始嘶吼,一波密集的弹雨激射而出。冲锋的科尔沁骑兵如同一bō_bō浪潮,撞在一堵无形的铁墙上,瞬间将雄浑的气势卸的一干二净。

无数的战马倒在冲锋的路上,连带着勇士闷声坠落,又被紧跟其后的铁蹄踩踏而过。进攻势头犹如离弦之箭,根本无法停止。裹在人群中的骑兵首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猛冲。这种不知进退行为,恰恰为同伴指明一条通往地狱最便捷的道路。大量勇士在一瞬间死去,鲜血横飞,尸体遍布荒原,科尔沁骑兵正在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正中的那挺机关枪。

一发炮弹呼啸着落入人群,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蒙古人终于意识到这支明军的与众不同。蒙古人的轻骑兵包裹着重骑兵,果断绕过中间,开始向着明军的两翼贴上去。蒙古骑兵的变化迅速引起明军两翼大炮的回应。四门没良心炮,每隔几十秒便是一发轰击,重重砸在骑兵人群,猛烈地爆炸冲击波将十米内的骑兵猛然掀翻。紧接着是爆炸激射的铁片和碎石,向四周急速飞射。土制弹片击中来不及躲避的骑兵,瞬间在骑兵阵中造成一个放射状无人区。

“刘武,快装弹,敌人上来了!”曲小甲焦急的催促刘武。

“小甲,别太猛,我看科尔沁蒙古再蹦哒几下就顶不住了,你看他们后队冲锋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曲小甲没有回应,他全神贯注的盯着正前方,一旦发现危险,他立即将火力对准密集的人qún_shè击。沈嘉庆幸自己找到了曲小甲。曲小甲是天生的神射手,仅仅数十天操作训练,练了十几发子弹,他便将机枪玩的娴熟无比,瞄准射击的准确率甚至比沈嘉还高出一大截。

科尔沁蒙古人还在坚持,但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顽强的压制了骑兵冲锋,将蒙古人一腔热血硬生生化为冰冷刺骨的寒意。战场逐渐变得诡异起来,战斗形势急转直下,正前方的蒙古人竟然向后方缓缓的撤退。将后背暴露给火力强劲的敌人,在战场上这是极为愚蠢的行为。明军对此感到兴奋,士兵们似乎看到胜利女神在向自己招手。

两翼的蒙古骑兵远远地散开,尽管他们无意离去,但他们也找不到办法撕裂明军的防线。沈嘉稍一思考,果断下令全军上马,保持阵型向前滚动追击。正前方遍地尸体,明军士气高昂,穿过阵前,蒙古人已撤出数百米之外。急于求胜的沈嘉,担心机会就此消失,他下令一营与与四营,在曾石头的统一指挥下,以骑兵阵型向前攻击,与主力保持一里左右距离。连日来的胜利让明军情绪高涨,得到军令后,一营和四营明军高声欢呼,而未被选中的其他营则闷闷不乐。

五分钟后,曾石头率领近千明军,一头扎向前方,呼啸而去。

看着一营在曾石头的率领下兴冲冲离开,作为一营长的刘武,开始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够冲锋,而自己却只能装弹。沈嘉大怒,臭骂道:“他娘的来来回回都是你的想法,当初是谁要摸一摸这个火器的,这个时候跟我抱怨,早干啥去了?”

刘武低头不语,而骂完人的沈嘉,则很快因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了代价。觉察到明军分兵后,两翼大量蒙古骑兵突然重新围向明军前锋,轰鸣的马蹄声响彻在草原大地,人流翻滚,硝烟弥漫。沈嘉利用望远镜,看到蒙古后军正在重新回头,试图与两翼骑兵合围明军前锋。

“他娘的,上当了,狡猾的科尔沁蒙古!”沈嘉气的哇哇乱叫,没办法,战场经验毕竟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自己太大意了。

蒙古人最善迂回战术,避实击虚玩的炉火纯青。蒙古军队最常用的战术,就是利用骑兵的快速败退效果,来麻痹敌人。当沉不住气的作战方追击蒙古骑兵时,往往会落入蒙古人预设的陷阱中。历史上蒙古人攻打花剌子模城堡时,因为久攻不下,无法继续推进。军官哲别突然想到诈败方式,他利用伏兵和弓箭手埋伏在己方败退路线,等敌人落入陷阱,败退的蒙古后军重新杀入战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四章 科尔沁之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