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那么大的基业,从无到有,五十多年来他父子二人是何等的坚持才有今天?明国区区一个将领就能把他们两代人的基业给打没了?
莽应里是不相信的。
细细的考虑了成败得失之后,莽应里决定采纳亲信的意见,发扬了多年人上人的威严和自信,只带少数随从亲自抵达了缅甸南部烽烟四起之地,和当地人的首领约定,不加征赋税,只求战争时期他们不要在背后捣乱,不然,就算是不要这个国家,他也会带着主力回来荡平他们,然后和明军决一死战。
以下克上固然是很有勇气的证明,但是长期身处于下位者,会不自觉的对上位者产生畏惧,哪怕其人是一个很被看不起的人,但是所谓的君威就是如此,长期上位的莽应里身上自然带着威严,以及他本身的豪杰之气,这股刚烈畏人的豪杰之气让那些反叛的意志并不强烈的人们为之一挫。
他们并没有这样的坚定意志能喝莽应里抗衡,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敌打击了莽应里,他们会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奋起反击。
莽应里只花费了少量的时间就平定了南部的叛乱,换取了南部的中立,从而得以集中自己的主力对抗大明暹罗联军。
对于大明和暹罗,他一直非常的了解,知道大明军队和暹罗军队都很擅长使用火器,国力不弱,尤其是在各自有优秀统帅统帅的前提下,战斗力成倍上涨,莽应里敏锐的意识到,这场战争非常的困难。
所以他不得不把北上的缅军召回来,一起去东部战线抵抗明军和暹罗军的进犯,只有打败了明军和暹罗军,这场战争才算是获得了胜利,其他的都是假的。
他开始厉兵秣马,全力以赴的准备着。
他在准备着,暹罗人也在准备着,曾经是人质的纳瑞宣王对缅甸的仇恨是刻骨的,这一次天赐良机让他彻底的报复国仇,他怎么会错过?短短的时间内,他就集合了五万人的兵力开始集训整顿,随时准备和大明合兵一处进攻缅甸,他知道莽应里手下的军队人数很多,这场决定生死的战役更会全部总动员,起码能凑出十几万人出来,人数上决定要超过他们和明军。
但是纳瑞宣并不担忧,因为来自于宗主国大明的军队,是一支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就干掉了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强悍军队,他们的统帅,是率领着他们一往无前将一个军事强国打崩溃的优秀统帅。
大明四万兵歼灭倭寇二十余万的情报绝对不是假的,在一比五的绝对劣势环境下战胜敌人,明军的精锐程度可想而知,纳瑞宣也不担心明军会打不过缅甸军,所以他自己也没有必要举倾国之力出征,他的国家刚刚恢复和平和安定,也很需要时间休养生息,积蓄国力。
他将自己的精锐部队一一安排了出来,包括一千多人的日本武士队,五百多人的欧洲洋枪队和两千多人的暹罗火枪队,还有两千多人的炮队,这是他最精锐的武力,其他的大刀长矛弩箭手则占据绝大多数,还有一支象兵,作为绝对的主力。
他很期待看到萧如薰的主力部队,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军队又该是何等的风范。
萧如薰已经来信,赦免了那一千多日本浪人的罪过,表示大明不会为难他们,这样的消息让日本浪人们非常高兴,也可以放心的继续为纳瑞宣王征战,而林远山等华人大臣也得到了萧如薰的回信,信上说大明早就不在意这种事情了,绝对不会为难他们,因此,华人的心思也被安定了。
暹罗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准备一场真正的复仇之战。
七月十一日,经过长时间的跋涉,大明舰队终于抵达了暹罗海域,正式进入港口,向暹罗王纳瑞宣发来了正式的文书,准备登陆备战。
七月十二日,暹罗昂纳瑞宣回复文书,恭请大明军队登陆,他本人率领文武百官和卫队亲自迎接大明主帅萧如薰和大明天兵的到来。
为了这次的登场秀,萧如薰和麾下的将领们也是研究了一段时日的。
这是大明军队自百余年前郑和所率军队初次亮相之后的第二次亮相,百余年前,郑和在这片土地和海域中出尽了风头,给大明挣到了莫大的面子,这一点,至今为止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而那之后,大明水师没落,再也没能重现当初的辉煌,即使是今日,萧如薰舰队的这六百多艘大小战舰也并不能重现当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
当然,也没有必要死拽着当年不放,当年是当年,如今是如今,如今的大明的确没落了不少,没办法和永乐时期的鼎盛相提并论,但是,面子还是要讲究的,这些士兵和将军们也不觉得大明比以前差了,连着打了多场胜仗的他们已经有了信心,有了身为强者的自信。
所以该如何展现大明军队的威武,萧如薰认为,主要要从军规军纪军容等多个方面来讲就,简单来说就是列队要整齐,盔甲要鲜明,旗帜要昂扬,武器要擦亮,容貌要干净,步伐要稳健,命令要遵循,气势要雄壮。
说了那么多,就是要大家一起愉快的装逼而已。
身为天朝上国的百战之兵,本身就带着威武光环,来到藩属小国,自然会被那些藩属小国仰望着,他们仰望着大明的光辉,仰望着大明的威武,期盼着大明的军队就是他们心中所想的那样。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达到他们心中的预期,发现大明军队的确是这样的威武之师,那么他们对于大明的仰望和憧憬自然就会成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