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大明演义>第三百三十章忠襄王身死

朱元璋的大军顺利攻克安庆,陈友谅一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江州这座他的“皇城”,只带着少数亲信逃往武昌。

朱元璋拿下江州后不久,刘基的老母亲在青田去世,刘基是大孝子,自然回浙江奔丧。

朱元障虽舍不得刘基走,却也不好阻拦。

朱元璋只好叮嘱刘基道:“早去早回!”

刘基拱手应道:“是!”

说完之后刘基便欲要离去,之时刚走几步,又突然说道:“元帅,您一定要把陈友谅彻底打垮,然后才能去考虑东边的战事!”

朱元璋郑重的点点头道:“放心吧,我知道了!”

刘基离开了,朱元璋有一种很浓的失落感。

加上陈友谅的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又投降了,朱元璋以为江西一带大局已定,便萌发了回应天的念头。

正好徐达等人相继返回江州,朱元璋便命令徐达、常遇春为正副元帅,在江州一带集结兵马,准备去攻打陈友谅新的老窝武昌,然后自己带着周德兴、汤和、廖永忠及降将胡廷瑞等人,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路。

朱元璋回到应天,占了江西全境和湖北南境之后,朱元璋的地盘空前扩大,而陈友谅的地盘却日渐缩小。

论实力,朱元璋已经完全能够将陈友谅彻底打垮了。

现在就是同时再与张士诚开战,朱元璋也能够从容应付。

按理说,现在应该是朱元璋最为春风得意的一年。

然而事实上却是朱元璋最为坎坷多舛的一年。

天有不测风云,朱元璋回到了应天。这时,天下的局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是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遭到了元军的重创,汴梁失守被元军占领,刘福通和小明王退缩到了安丰,不再敢出来,手下的红巾军也所剩不多。

接着元军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朱元璋。

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但不可能去全力赶尽杀绝陈友谅,也不可能东进攻伐张士诚了,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对付元军的围攻。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惊。

朱元璋看向了李善长,问道:“刘福通的军队怎么这么不禁打?我还没有把陈友谅打败呢,他怎么就被元兵打败了呢?”

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李善长自然无从回答。

李善长只好颇为无奈的说道:“我们还是尽快地想出一个应对之策吧!”

刘基不在身边,朱元璋就少了一个高明的谋士。

但即使刘基当时在应天,恐也想不出什么好计策来。

忠襄王察罕帖木儿的元军已经南下了,东边是虎视眈眈的张士诚,西南边是尚有余力挣扎反抗的陈友谅,三面受敌,就算刘基是天底下最有能耐的战略家,也不会有什么回天之术。

朱元璋不怕陈友谅,也不怕张士诚,但对于察罕帖木儿的元军,朱元璋还是有些忌惮的。

虽说他几次挫败元军,就连忠襄王察罕帖木儿也在他的手中吃下了大亏,但那时元军轻敌的结果。

现在元军有数十万之众,打到应天来了,朱元璋拿什么去抵挡?

如果朱元璋把自己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来,也可以同察罕帖木儿一战。

但朱元璋不会这么做,如果这么做了,他这几年来好不容易抢占到的地盘就又会被陈友谅和张士诚重新夺去。

失去了地盘,朱元璋便失去了一切。

就在这关键时候,那李善长为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

李善长说道:“我们可以向忠襄王察罕帖木儿投降!”

听到李善长的话,朱元璋仿佛是炸了毛般,顿时大怒道:“我怎么可能向元人投降,此事莫要再提!”

李善长轻叹道:“元帅,现今的情况,我们不得不降啊,再者,我们也不是真的投降!”

朱元璋闻言立即就明白了李善长的意思,投降是假,缓兵之计是真。

只要察罕帖木儿同意了朱元璋的请降,这样元军不会再来攻打应天了,张士诚也不会对应天有什么图谋,毕竟张士诚早已投靠了元廷。

再者“投降”元廷之后,朱元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打着元廷的旗号,继续他对陈友谅的军事行动,消灭了陈友谅之后,再回过头来迅速地打垮张士诚,待打垮张士诚之后,他就可以着手对付察罕帖木儿了。

要是在过去,朱元璋是不会生起投降元廷的念头的,也不敢生这个念头,因为那时候刘福通的实力非常强大,朱元璋还要靠着刘福通这棵大树乘凉,还有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志向,也绝不允许他向元人投降。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福通自身都难保全,朱元璋自然就不会再把刘福通放在眼里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投降元廷毕竟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并且还违背了他的志向,不过他现在所做的也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志向。

朱元璋经过细细斟酌之后便决定要“投降”察罕帖木儿。

但此事他也也没敢声张,而是极其秘密地做着有关准备。

李善长为朱元璋写了一封“请降书”,其言辞诚恳委婉,足以让人动容。

朱元璋立即就派亲信手下北上,将这封“请降书”送到了察罕帖木儿的手中,朱元璋接着便在应天等候着察罕帖木儿的回音了。

让朱元璋有些不解的是,察罕帖木儿好长时间都没有回音,而且,朱元璋派去送信的手下也没有回来。

只不过,元军向应天进军的步伐,暂时停止了。

朱元璋问李善长道:“这究竟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章忠襄王身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