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第七十六章 波斯的调停

佩罗皮达斯的提议得到了伊帕密浓达的支持,由于伊帕密浓达曾经的老师是塔兰图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吕西斯,因此他对戴奥尼亚王国的了解还更多一点。

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底比斯高层都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原因很简单:底比斯政府之前从未与戴奥尼亚王国有过任何接触,相反他们的敌人斯巴达却与这个西面的王国保持着长达20年的和平协议,在不了解对方底细的情况下冒然邀请对方涉足希腊本土的纷争,一旦戴奥尼亚改变主意,转而支持斯巴达,底比斯恐怕连哭都来不及。更何况,波斯的强大是众所周知的,戴奥尼亚不一定敢冒着风险为了支持底比斯,而去触犯支持斯巴达的波斯(底比斯人并不知道戴奥尼亚王国在西地中海战争中同波斯闹僵)。

大多数底比斯议员都选择去寻求波斯的支持,虽然这些年波斯名义上是斯巴达的支持者,但是希腊各城邦同波斯打交道多了,知道波斯人反复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现在支持斯巴达不过是出于利益,要知道在这之前斯巴达在小西亚亚可是把波斯军队打得惨不忍睹,所以底比斯使者只要表现得更好,未尝不能把波斯给争取过来。

在一番争论之后,底比斯政府还是决定也向波斯派出使者,而且是由魅力过人的底比斯首脑佩罗皮达斯出任。

等到佩罗皮达斯到达波斯、来到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现在所居的都城巴比伦时,已经是戴奥尼亚神圣王国第二十二年(公元前372年),他进入主城门,踏上著名的游行大街,看到地面铺满了缤纷多彩的琉璃砖,满眼都是金碧辉煌的街景。

佩罗皮达斯着实震惊了好一会儿,他抬眼往前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比伦城中最为惊人的建筑物——一座宏伟的塔庙,有百米高的塔庙高高的耸立于城市的正中央,俯瞰着这座巨大的城市,任何巴比伦民众在面对它的时候,都胸怀景仰,这就是埃特美南基(又名巴别塔),被巴比伦人称为“位于仙凡两界之间的殿堂”。

而在游行大街的尽头,就是波斯王宏伟的宫殿所在,这座宫殿同样是有彩色的砖头砌成,同时还镶嵌了黄金、白银、天青石、象牙、雪松木等珍贵物资,极其辉煌绚烂,彰显着波斯王室的富有与奢华,巴比伦民众在途经它时都纷纷低头垂目,以表示对王权的顺从。

佩罗皮达斯听说斯巴达和雅典的使者都已经受到了波斯王的接见,担心这位手握极大权力的东方王者会因为前两位使者的坏话而拒绝接见他,但他没想到的是阿尔塔薛西斯不但接见了他,而且还认真的倾听他讲述底比斯这几年来深受斯巴达人的迫害、为了不被灭亡才不得不反抗斯巴达人,与之发生战争的经过。

佩洛皮达斯说话时情真意挚,而且很实事求是,不像雅典使者那么浮夸,也不像斯巴达使者那样傲慢自大,这引起了阿尔塔薛西斯很大的好感,夸赞他的行为举止就像一位高贵的贵族,甚至还颇有兴致的和他简单的进行商讨关于如果底比斯与斯巴达实现停战,底比斯会对停战条款会有哪些意见……。

在接见之后,阿尔塔薛西斯还命令手下好好的接待佩罗皮达斯。

佩罗皮达斯为波斯王对其所展现出的和蔼态度感到振奋。

雅典使者泰玛戈拉斯和斯巴达使者卢提克利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感到紧张,赶紧在四下活动。

实际上,阿尔塔薛西斯对底比斯使者如此友善,小部分原因是因为佩罗皮达斯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希望希腊本土实现和平,而这个目标没有主事方底比斯的妥协是不可能达成的。

阿尔塔薛西斯自从登上波斯王座之后,至今已经快30年,除了最开始小居鲁士企图篡位引起一番波澜外,之后国内的政局一直还算稳定,但是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就受波斯民众诟病了。

阿尔塔薛西斯刚即位时,一支小小的希腊雇佣军在波斯腹地杀进杀出,强大的波斯竟然拿他们毫无办法,这让希腊人振奋、让波斯人沮丧;接着埃及人又宣布独立,赶走了驻扎在埃及的军队,还没收了分配给很多波斯贵族的肥沃土地;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率军入侵小亚细亚,打得几个波斯总督的军队溃不成军;他好不容易组织军队企图重新奴役埃及,结果遇上尼罗河难得一见的大洪峰,加上将帅不和,最后无功而返……

正因为民众的不满,前年波斯北面亚美尼亚山区的杜克亚人发生暴乱时,他终于决定亲征,想要征服这些蛮夷,来展示他的武功。虽然他只率领了3万名步兵和5千名骑兵,但是亚美尼亚地区到处崇山峻岭,通行极其困难,还经常大雾弥天,亘月不消,加上那个地区土地贫瘠、粮食不丰,不但无法就地获得粮食,填饱士兵的肚子,而且从其他地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输入所需的数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宰杀载运物品的驮兽……到最后阿尔塔薛西斯连自己的用餐都供应不足,还险些被杜克亚人包围,最终是在大臣特瑞巴苏斯的帮助下,才得以脱困。

阿尔塔薛西斯已经是60岁的人了,这一番战场惊吓让他大病一场,也暂时熄了像祖先大流士一样亲手获得盖世武功、彪炳史册的幻想。病好之后,他又立刻纳了一名妃子,用喜事来冲淡其沮丧的心情,而这位年轻的妃子就是他的亲生女儿阿美斯特瑞斯。

当然,波斯民众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这是波斯王室的传统


状态提示:第七十六章 波斯的调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