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支队伍在小米地里来回穿梭,咬下的谷穗,集中堆放在一起。
另外半支,先是溜没了影,回来时,嘴里叼着、尾巴上卷着,搜罗了一批柔韧结实的蒲草。散在谷地上,你咬这根、我扯那根,竟!然!是!在!编!织!
清苓吃惊地长大嘴,差点合不上下巴。
而下一幕,更是让她抽出的嘴角差点收不回。
小金同志不是力大无穷么,此刻盘成一坨,躺在聚拢的谷穗中央,尾巴一抽,底下的谷穗扑簌簌掉出金黄灿灿的小米粒。
真的是好方便、好好用的活磨盘啊!!!
这下,清苓不发愁了。
先是帮一队蛇小弟割小米。蛇小弟用嘴,她用镰刀,一刀一束,割下来丢背篓里,满了倒到蒲草席上,由小金这个活磨盘碾米。
碾出来的小米多了,清苓欢喜地张开麻袋,把细颗粒的黄小米捧进袋子。
装满一袋扎牢袋口,回头让小金扛回山洞。
至于晒的问题,等回家再好好琢磨。两亩地的粮食都能从山上背回家,晒还能想不出法子?
如此分工下,地里的谷穗明显减少,蒲草编成的垫子上,小米逐渐堆成山。
小斑三兄弟也来了,蛇尾拖着一只和泥土一色的旧麻袋,但不像是废弃不用的。
清苓喜出望外:“小斑,你们从哪儿找来的啊?”她正愁麻袋不够使。
小斑三兄弟亲昵地蹭蹭她裤腿,丝丝吐蛇信。
清苓没指望它们回答,蛇要吐人语了才稀奇咧。
低头翻看麻袋,在袋底找到一个红漆描的“舒”字,显然是老舒家顺来的,因为整个大队,姓舒的就这一户。
清苓笑喷,朝小斑三兄弟竖竖大拇指:“干得好!”
多了一个大麻袋,碾好的小米终于不用继续堆地上了。
尽管看天象,这两天应该不会下雨。可夜里气温低,山上肯定凝露水,小米本就没晒干,再被露水一泡,太容易发霉了。
眼瞅着天快擦黑了,清苓忙喊停。
“回去晚了师傅师娘该担心了。今儿就到这里吧。”
昂首挺胸巡视一番小米地,半天工夫收割大半亩,已经很了不起了了,毕竟还把收割下来的小米碾壳装袋,只需晒晒就能下锅了。
照这速度,抽空再来一天,应该能把两亩地小米收割干净了。
当然,野生野长的小米,产量不能和人工伺弄的稻谷比。这两亩地估摸着能碾七百来斤米。
左右是捡来的实惠,能有这个数,清苓很满足了。
诚挚地谢过忙碌了半天的蛇小弟,清苓收好镰刀,卷起蒲草席,团成一团塞进背篓。这玩意儿可是蛇媳妇们游来游去精心编的,可不能糟蹋了。赶明收小米还要继续用的。
小金之前回过一趟山洞了,这会儿只需扛一袋,对它来说毫无压力。
清苓的心情好得想要飞上天。忙活半天、又走了几里路,压根感觉不到累。回到山洞,看着两只胖胖的米袋,兴奋地扑上去,和米袋来了场亲密接触,脸颊贴着袋口蹭了蹭:“宝贝粮啊!今年过年不发愁啦!”
要说分夏粮那会儿,还只是个大概估算——舒老太一家不盘剥她的口粮、偶尔上趟山,采点草药、山货兑点钱或票,到过年也能攒下不少。
眼下是真的不发愁了!哦呵呵呵……
小金在一旁猛翻白眼:搞错对象了吧,要蹭也是蹭本大王好吧?
考虑到这么大麻袋扛下山,遇到村民解释不清,只好先留在山洞。
等夜深人静的时候,辛苦小金扛回家去。
清苓假装在山里采草药,胡乱抓了几把蛇小弟送来堆在山洞的草药,塞进背篓,匆匆下山。
张有康老俩口正等着清苓开饭,看到她回来,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难怪你师娘去了你家两趟,都没人应门,果真被我猜着又去山上了。”
清苓讨好地笑笑:“师傅,咱们这山上,有好多本草纲目里说到的草药呢。”
张有康瞪了她一眼,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制止她上山吧,学中医哪有不识草药、不通其生长习性的;可由她去吧,又担心山里不安全……
“放心吧师傅,我做好万全准备才上山哒。”清苓安抚他老人家,“刚子哥走前送了我一包驱虫避蛇的药粉,带在身上,那些恐怖的蛇虫不敢近我身的。况且我绝对不去狼嗥出没的深山,您和师娘尽管放心吧!”
这话可没忽悠人。
可怜的狼群早被小金驱赶到层层叠层层的山峦尽头了,这附近哪还寻得到狼的踪迹。
“先吃饭先吃饭!边吃边说也可以的嘛。咱家又没那饭桌上不准说话的规矩。”张奶奶睨了老伴儿一眼,一个劲地往清苓碗里夹菜。
“师娘,您知道黄小米要怎么晒吗?”清苓还惦记着山洞里那两麻袋小米,哦,不止呢,地里还有一大半等着她去收割。
“黄小米啊,那东西咱们这好几年没种了。都说产量太低,不划算。”张奶奶回忆着早几年种小米时的场景说,“晒法和大米有区别的,它壳薄,不像大米,脱壳麻烦,小米用石磨碾一碾,再用米筛过滤一下就可以了。一般人家都是连壳囤放,吃多少碾多少。脱了壳的小米和大米一样,不能摊在日头下暴晒的,屋里头阴干就可以了……”
听师娘说到这里,清苓心头一阵激动。
阴干就好了?那感情好!
小金不用全部扛回来了,山洞里留一袋,倒在摊开的蒲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