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德意志>1610.第1596章 危急关头

“总统阁下,陆军正在按照计划进行扩充。为了让新组建的部队形成战斗力,不至于像俄国战场上的那些新兵一样,一上战场就只能够充当炮灰,成为德国人屠杀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新组建的部队受到足够的训练才行。这使得我们的部队扩编计划,速度较慢。但是,这对于形成部队的战斗力,却是非常有利的。”马歇尔上将解释道。

罗斯福总统点了点头,对此他倒是很清楚的。

“另外,我们的5轻型坦克,也已经开始量产了。接下来,我们将最大速度的生产这两种坦克,以这两种坦克为基础,组建新的装甲师。争取在正式和德国陆军交手之前,将我们的装甲部队的数量从12个装甲师提升到24个装甲师,甚至是36个装甲师!”马歇尔上将接着说道。

德军在俄国战场上,大肆使用装甲部队。坦克和装甲车的高速穿插,轻易撕开了俄军的防线,打的俄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美国的地形,绝大部分地方都是适合装甲部队作战的。特别是美国的交通设施情况,可是比俄国要好得多。在经济危机时期,为了恢复经济,美国政府也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这使得美国的交通情况很不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很好的。当然,这也就使得敌人一旦进攻美国本土的话,大量的装甲部队可以沿着这些交通线突击推进。

在这之前,美国或许不认为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们的本土。但是,在海军一败涂地的情况下,他们也就不敢那样保证了。

为了对抗德国强大的装甲部队,美国陆军才拼命的组建装甲部队。在3轻型坦克都完全不是德国陆军的虎豹坦克的对手的情况下,美国加大投入,开发出了5轻型坦克,以期望能够同德国陆军的虎豹坦克对抗。

在另外一个时空,美军在二战当中也组建了16个装甲师,并且只有两个是重型装甲师,其余的14都是轻型装甲师。而现在,美国陆军已经组建起来的12个装甲师,全部都是重型装甲师。每一个美军的装甲师,拥有三百多辆各式坦克。就坦克和装甲车的数量而言,已经不比德军的一个装甲师少了。当然,战斗力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马歇尔上将的计划,是在德军对美国本土发起进攻之前,至少组建24个实力强大的装甲师。加上其他部队装备的坦克,美军装备的坦克数量要提升到一万辆以上。这样的话,在地面战争当中,美军就完全不用怕德军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马歇尔上将自己的计划而已。想要实施这个计划,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马歇尔上将,让各大兵工厂全力生产吧。我们需要更多的坦克和装甲车。我可不希望等到德国人进攻我们的本土的时候,我们的士兵不得不学俄国人和岛国人,抱着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去炸德国人的坦克和装甲车!”罗斯福总统说道。

“是,总统阁下!”马歇尔上将点了点头。

固然,美国装备的4中型坦克,3轻型坦克,在性能上无法和德军装备的虎豹坦克对抗。但是,至少解决了有无问题。装甲兵们驾驶着那些坦克同德军的装甲部队交手,远比士兵们用血肉之躯去对付德军的装甲部队要好得多。毕竟,美军的这些坦克性能虽然差一点,但如果距离够近的话,一样可以击穿德国人的坦克。坦克的装甲,或许无法抵御德军的坦克的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但至少抵御机枪子弹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组建更多的装甲部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统阁下,海军发现一个新的情况。从半个月前,德国人在西南大西洋上获得的潜艇数量就多了很多。这些潜艇,肆意的攻击从南美洲到我国的商船。短短半个月来,已经让我们损失了很多商船了。很显然,德国人是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来削弱我们的实力,限制我们的战争潜力。就像他们在上一场世界大战当中,绞杀英国人一样!”哈罗德?斯塔克上将说道。

上一场世界大战,德国就出动了大量的潜艇绞杀英国的海上运输线,几乎将英伦三岛给困死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英国才很快战败的。时隔二十多年,德国人现在将这样的战术又用到了美国身上了。

“我们国土面积广阔,同时资源丰富。德国人这样的战术,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吧!”罗斯福总统皱起了眉头。

英国会在德国人的这样的战术下吃亏,那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岛国,严重依赖殖民地的资源。而美国不太,美国地大物博,号称天选之国。这样的条件,可不是其他国家能够与之相比的。

“总统阁下,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源都能够自给自足。但是,依旧有资源是需要向外寻求的。比如,橡胶、硝石和一些有色金属。一直以来都是从南美洲进口的。德国人现在就是想要掐断我们和南美洲之间的贸易线,以此来削弱我们的实力!”哈罗德?斯塔克上将说道。

“我们的备战工作因此而受到影响了吗?”罗斯福连忙问道。

“的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们提前储存了大量的橡胶和硝石等等,但只出不进的话,也撑不了多少时间的。”哈罗德?斯塔克上将说道。

“必须要想办法,开辟新的航线。”罗斯福总统命令道。

“是,总统阁下。”哈罗德?斯塔克上将回答道。

“先生们,现在的情况对我们来说,非常的危险。


状态提示:1610.第1596章 危急关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