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一个历史教师的日常>第九章师生之战之该上的课还是要上!(上)

“好了,我们上课吧!”看着陈子豪和赵鲸忝飞一般的冲出教室,李逸尘也没有阻拦,反而是拿出了课本示意大家开始上课。

“昨天我让大家进行了预习,那么我先提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我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究竟有多少个流派?流派的名字叫什么?”

一阵迷之沉默,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李逸尘的问题。

“好吧,那我就随机点号了,今天是9月2号,所以咱们班学号是2号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张天天一听李逸尘点到2号,脸色难看的站了起来,“嗯,老师究竟有多少流派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阴阳家还有农家,其他的我就不清楚了。”

“还不错,已经答出了一半。”李逸尘还算满意的点点头。

“老师还有纵横家!”刘梓歌抢着回答。

“很好!还有没有!”李逸尘看其他学生都是一脸茫然,知道在问也问不出来于是开口道,“百家争鸣当然不可能有一百家之多,主流的除了刚才张天天和刘梓歌同学说的以外还有名家,杂家,小说家!其余的因为名声不显,所以后人们把剩下的统称为九流,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三教其中的佛教可还没有传入中国。”

学生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而李逸尘本想着他们应该问问名家啊,杂家啊,小说家究竟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人提问,李逸尘见此干脆也不多解释,毕竟培养历史兴趣还是要循序渐进,一开始不宜填鸭。

“好了,我们今天讲的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些不太重要的流派不是今天的主题。现在我在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知道!儒道法墨这四家的代表人物是那些?这排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

“儒家有孔子,孟子和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法家有李悝(kui),商鞅和韩非子,墨家有墨翟。”

这个问题果然没有难住同学们,大家这点常识还是有的。

“非常好!你们现在仔细阅读一下课本的第一课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思考一下,当时的社会为什么能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这个答案就在这段课文中,只要是认真读就不会不知道,李逸尘特意找了一个在走神的学生回答,“这位同学说一下你的名字,然后回答一下问题。”

“我,我叫孙浩。”孙浩没想到自己开小差居然被发现了,不过他到也机智,只是磕巴了一下就答出了答案。

“嗯,还不错。不过大家要注意,其实书上的意思可以进行一下提炼,总的来讲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原来不受重视的士阶层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他们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政治理念获得更大的权力,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思想风气开放,所以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李逸尘简单总结了一下。

“我给大家留下一个思考作业,虽然说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是后世的生产力要远远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的多,为什么后世就在也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大家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发挥一下想像,写一个50字左右的原因就可以,明天交!”

李逸尘布置这个作业主要是想看看班里谁的历史基础比较好,谁比较有研究历史的潜力。

“好了,我们继续。”看到大家都已经把作业记下,李逸尘继续上课,“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们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孔子和早期儒学的形成》。”

“说起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那么他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大家开始仔细阅读第一段就会有答案!”

“赵哲,你来说说孔子都有哪些思想?”

这次赵哲终于带了眼镜,不仅看清了书本内容也看清了李逸尘就是当初和自己打篮球的大叔,有些尴尬的回答,“孔子的思想是“仁”他的仁就是仁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和谐相处,实现“仁”就要做到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着要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滥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的行为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还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赵哲回答的很好!孔子弟子有三千,更有72贤,可以说孔子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鼻祖。也就是我的祖师爷了!”李逸尘笑着说,紧接着又话锋一变。

“孔子思想其实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受重视,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经周游列国,最穷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调侃当时孔子的生活艰辛,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妥协,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经典言论。我觉得大家可以不认可他的思想,但是也应该佩服孔子的这种精神,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总有些小人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或是为了黑而黑,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听到李逸尘这么一说,本来已经昏昏越睡的同学们突然来了精神!

“老师说说呗,是谁抹黑孔子啊!”这些学生一下子燃起了八卦热情。

学生们不问李逸尘也要说,“这个呢,是复旦大学的一个秃头


状态提示:第九章师生之战之该上的课还是要上!(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