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为什么没有菱角菜呢?手边就有竹子,不然用竹竿一钩就可以挂上来一大片,又方便又好吃。胖子有点纳闷,在他的印象里菱角菜是比荷花更加常见的,有个小池塘小水面的就可以长成密密麻麻的一大片。
现在水里除了荷花以外,他就认识一个慈菇,不过那玩意长的比较远,他够不到,又不能下水。水岸边长势茂盛的,大部分都是芦苇了,还有一片一片分散生长的香蒲,俗称里习惯叫“水蜡烛”的。胖子想起小时候他在农村,曾经见过小孩子们把水蜡烛拔下来,剥了皮之后吃甘蔗一样去咬它的杆子,他也很想尝试,但是胖子他妈管的严,所以也没吃成,只是知道这回事罢了。现在回想起来,胖子一阵心动。
“要不,弄点尝尝看?”
试着拔下一根水蜡烛,去掉外皮以后就是白嫩多汁的脆芯,小咬了一口,嚼两下,除了水分充盈外也没什么感觉,没有想象中的甜味,但也没有什么让人讨厌的味道,还蛮清凉的。
能吃就行,胖子也不讲究,就手割了一片水蜡烛,准备回去时候当零食吃,还可以跟水一起煮了当汤喝。
正在弄水蜡烛呢,胖子随意的一低头,竟然意外的在湖边浅水里看见了几只河蚌,微张着壳,有两只还立在水里。胖子立刻回去掰了根竹枝过来,把几只河蚌都拨到旁边捡起来。他对这东西可绝对不陌生,以前奶奶身体好的时候,经常会做河蚌给他这个大头孙子吃。奶奶叫河蚌是叫“湖壳”的,炖出来的“湖壳汤”雪白雪白的,香的不得了。后来胖子长大了,奶奶年纪也大了,他也就再没吃过好吃的河蚌汤了。
其实,池城的饭店里也有这道菜,算土菜的一种,只是通常做法是和咸菜一起做锅子吃,味道醇厚。没办法,谁让胖子的奶奶是扬州人呢,做法不一样,找不到那个味儿。又在周围搜寻了一下,果然再次收获了几只河蚌,加在一起快十只了。胖子很兴奋,这下中午不用饿肚子了。脱下背心,把这一小堆河蚌包起来就走,他要到那处岩石上去处理河蚌了,趁新鲜赶紧吃了它们。
到了水边岩石,胖子放下河蚌,穿上背心。首先将河蚌一一放进水里清洗,去掉外壳沾着的泥巴什么的。然后逐一拿起来嗅闻,果然有一只发出腐臭味,这是死的,随手丢进水里,还好剩下的都没有什么异味了,应该都是活的可以吃。然后他掏出折刀,左手握紧一只河蚌,将它大头朝下放在石头上,蚌壳开口部位朝上,右手将刀刃顺着河蚌下面的缝(就是鼓起来的部位旁边)插进去,用力一划,然后将河蚌换个边,同样用折刀塞进缝里,向下一划,两片蚌壳自然就无力的打开了,据说这样是切断了蚌壳的闭壳肌,胖子也不知道所谓的闭壳肌在哪里,只是晓得这样可以弄开。
要想简单也可以,直接用菜刀顺着缝直接剖开,但胖子显然没有菜刀。还可以用石头把壳砸碎,就是清理碎片和清洗起来会比较麻烦。直接放火上烧也行,烧熟了壳就自然会张开,但那样就无法清洗了,毕竟是捉到就吃,没有经过吐沙,蚌里还是有不少泥沙之类的脏东西的。
分开蚌壳,取出足有掌心大小的嫩肉,去掉内脏泥沙什么的,在水里清洗干净,跟着在旁边找一块趁手的干净卵石,将蚌肉按在岩石上一顿捶,捶的松散一些之后再在肉上划几个刀口,放到一片蚌壳里,再接着继续清洗下一个。半小时后,一小堆鲜嫩的蚌肉就在壳里堆成了一小堆。胖子再挑了几个大点的壳带上。然后一只胳膊抱着水蜡烛,手里端着蚌壳和肉,另一只胳膊把竹子扛到肩膀上压住,回去宿营地。
回去路上侧头看看茂盛的芦苇荡,胖子还有点小遗憾,只可惜时间不对啊,这么一大片的芦苇,要是在春天发芽的时候,刚出来的芦笋的味道可是杠杠滴。他妈每年春天都会烧上几次,芦笋炒咸肉,芦笋烧肉片,那可是他的最爱。现在明显不行了,都已经长老了。“已经有河蚌了,就知足吧,快点把肉弄熟了吃到嘴里才是正经。”胖子谴责了一下自己的贪心。
回到宿营地,把所有东西放下,给火堆里添点柴火让它烧的更旺盛些,胖子开始动手准备了。把新竹筒抱过来,将矿泉水瓶里的水补充进去,早上那三瓶水可没装满它,没水直接烧的后果就是把竹筒给点成火炬。然后把竹筒一头杵在地上,跨过火堆,开口那头斜架在一根带杈的插进地里的粗树枝上,开始烧水。
这边水在烧着,胖子又着手他的午饭了。拿出一块大点的蚌壳,胖子倒了点水进去,然后放进去一两片蚌肉和一小段水蜡烛的茎秆,再把装了肉的蚌壳放在火堆边缘热量充足的地方,就当是一口小锅先煮着再说吧。这样把所有的蚌壳都装上肉,围着火堆摆上一圈。
做完这些,胖子掉过头去竹子上折下一根粗一点的半米左右长的竹枝,用刀把一头削尖成锐角,再去掉枝枝丫丫的细枝竹叶,刮一刮毛糙把竹枝弄的光滑一些。做完之后把竹枝放旁边,接着去弄下来两根短一点的竹枝,这是要当做一次性筷子用的。
把所有的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一开始放到火堆边的蚌壳里的水已经开始沸腾了。因为水量少,很快壳里的水就会被蒸发干净。等水快干了,胖子用刚做好的筷子把壳小心的移出来,稍等一会再移出下一个,这样没一会就将所有的壳都弄出来了。虽然只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