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我要做门阀>第一千一百九十七节 太子(1)

在太学,张越待了三日,期间给太学学子讲了几堂客。

讲的主要是格物致知以及知行合一。

这是他从后世王阳明先生的一些理论,结合当前公羊学的特点,再掺杂些‘三世说’的理论,搞出来的一个学说。

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远远算不上成熟。

但,却听得台下学子如痴如醉,便连旁听的太学博士们,也都纷纷点头,或有所得。

公羊学这些年,在张越与董越的引导下,已经从一个理论性学派,向着治世为主的事功学派转变。

这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刚好弥补上了治世事功的理论空缺。

于是,本来原定计划只讲一日的讲义,连讲了三日。

张越将自己肚子里的东西,差不多都掏出来,这讲义才告结束。

除了太学,这三日,张越还去了武苑。

与太学不一样,武苑是他倡议并且领衔建起来的。

武苑的大部分教程,也都是他一手编纂的。

尤其是他集合自己以及赵破奴等老将,司马玄、续相如等青壮大将的经验、见解和想法的《操典》一书。

这部《操典》模仿了后世的《莫斯利操典》的结构与格式。

这是汉家第一部,恐怕也是全球第一部,以纯粹的白话作为载体的军事著作。

其也不讲什么战略、战法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只是将步兵、骑兵、弓弩兵的日常训练与作战,进行详细的分解。

步兵如何前进?弓弩兵如何上弦?怎样齐射?骑兵行军怎么做?作战怎么做?

每一个程序,都被分解为详细的步骤。

以至于,有长安公卿在看过武苑的《操典》后感叹:“熟读此《操典》,世无名将矣!”

所以,这部操典是武苑中唯一一部,不对外开放阅读的书籍。

其他如战争论、孙子兵法,四夷藩国的留学生,都是有办法借阅的。

只有此书,藩国留学生被排除在外。

便是汉人,也必须是武苑学子,或者爵在左庶长以上/秩比千石的官吏才能申请入太学借阅。

故而,张越在武苑,受到了比太学更高的待遇。

无论教官还是学子,都是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追逐着他。

在武苑,张越只做了两件事情。

其一,从武苑取走十套被他特意交代,放在公共借阅室,准许学子们借阅和做笔记的《操典》

其二,则是将新的完善后的《操典》,送入武苑,作为教科书。

新《操典》是张越疏勒之战后,开始写的。

讲的主要是鹰扬骑兵这种全新的弓骑兵的使用与训练之法,又记录了从俘虏的大宛俘虏、康居俘虏嘴里挖出来的大宛、康居军团的作战特点以及弱点。

新《操典》一出,武苑上下,立刻如饥似渴的阅读、研究起来。

而张越则带着那十套旧《操典》满意的回到长安。

此行太学,对他而言,这恐怕是最大的成果。

因为,这《操典》是由他所领衔编纂的全新军事书籍,按照猜想,对空间之中的那种人参果树,应该是最佳补品!

有了这十部《操典》。

张越知道,他所期望的杜仲树变成中国的橡胶树,再非野望,而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现实,也没有让他失望。

当夜,他在长安的英候府邸深处僻静的阁楼中,进入空间,将那十部《操典》喂给两株已经成型的人参果树。

果然得到了十余枚火焰一般炙热的果子。

将这些果子,埋入空间之中栽培着杜仲树的土壤下。

他渴望已久的事情,终于达成。

因为有着足够的果实,那栽培进化到了第四代的杜仲树,几乎是瞬间就达成了张越想要的效果。

几乎所有杜仲树,在果实力量的刺激下,在短短一个时辰中,走完了它们的一生,然后在空间的空地上,留下了数之不尽的杜仲树种子。

而作为代价,不止是果实的力量消耗殆尽,便连原本栽种这些杜仲树的空间土地,也变得坚硬如铁,显然,短期内这些土地将不再适合栽种。

但张越握着从地上捡起来的种子,潜心感受了一番后,他就知道,这代价是值得的。

在空间的伟力作用下,他知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将长成什么样子。

它们已经不是杜仲树了。

而是一种全新的杜仲亚科植物。

与其祖辈们相比,这种亚科的产胶能力大增!

保守估计,一株成熟的全新杜仲树,一日足可产胶水大约两汉斤。

这已经接近了后世海南的橡胶树产量。

而且,与后世的橡胶树不同,因为是杜仲树演化而来,所以,这种植物在北方也能种植。

当然,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着弊端的一方。

目前已知的就有其对土壤肥力要求高,温度敏感,而且成长缓慢等特点。

若无空间催生,在外界正常栽培。

它们至少需要十年,才能长到可以产胶的树龄,且最初产量会比较低。

需要经过五年,才能逐渐增高,并抵达高峰,然后持续二十年后死亡。

总的来说,张越还是很满意的。

只是,选址栽种的事情,比较麻烦。

因为,这些杜仲树虽然也可以在北方成活。

但,它们要求光照足够,纬度足够,且土壤肥力必须足够。

这种地方可不好找。

所以,张越也只能暂时搁下这事情,等着长安事


状态提示:第一千一百九十七节 太子(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