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自古红楼出才子>第758章 正在暗中筹谋,兴兵待发的西夏(第二更)

第758章

三州之地的备用铠甲,捏到一块,都不足千具,宥州城,到时候足足有两万五千厢军,只有总共不超过两千具皮甲,而单薄的军服,在那些锐利的武器和刀箭跟前,完全没有任何的防御能力。

王洋之所以将厢军派往宥州,为的是让宥州能够有更多的有生力量,保住宥州作为大宋在这三州之地扎根的支点,而不是专程让厢军来这里排队送命的。

不过,甲具这玩意的制作难度,可是要比刀剑之物要难上太多,而就算是王洋去找到苏东坡,甚至是当今天子,这二位也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满足王洋的要求。

除非说,辽国的大军已然进抵至这三州之地前,到了这个时候,大宋王朝才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来增援这三州之地。

但是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那两万五千厢军损失惨重吗?至少王洋的良心过不去。但是,他也很清楚,他不可能将其他州城的边军调配至宥州。

宥州虽然是首当其冲之地,但是整个三州,都必然会在辽国大军到来之后,陷入到战争的泥潭中而无一幸免,他不可能只为了一城之得失,而置其他地方的生死于不顾。

更何况,不光是宥州,另外两州之地共计有七万厢军都无甲具防御。肿么办?

#####

王洋第一个所能够想到的就是苏东坡这位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当天夜里就给苏大学士去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之后则继续检查着例如像三岔口这样的宥州主要寨堡。

幸好现如今厢军刚刚迁徙而至,所以,厢军其眷属都集中在盐、宥、洪三州之地,尚未向周围的小村镇寨堡进驻。

但是,王洋还是向种师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宥州之地那些防御单薄的寨堡,最好不要坚守,只要一旦发现有敌来犯,最好第一时间撤离寨堡,收缩往宥州这样的主要据点进行防御,以减少伤亡。

原本那些被驱出宥州,还有从洪州赶过来的党项人,现如今,总数已然下降到了不足五万之数。

这自然不是大宋虐待或者是苛责于他们,而是这些党项百姓在看到大宋似乎把他们扔在宥州城外之后就置之不理,一开始还悄悄地离开营地,朝着夏州方向而去。

等看到大宋似乎完全不关心他们的去向之后,开始拖家带口的左规模迁徙,至今虽然不足十天,但是剩下的只有不到五万之数。

而且每天还在继续有人朝东而去,往夏州的方向离开。毕竟夏州距离宥州最近,若往西走,至少还需要经过铁门关以及白石城两道关隘,多出数百里路,自然还是夏州更适合作为目的地。

王洋以及一干宥州官员都很乐见其成,与其让他们继续留在我大宋疆域之内徒耗钱粮,还不如由着他们自行离去。

反正西夏再想要交换俘虏啥的,不好意思,时限已过,谁特么有那么多闲功夫跟你罗嗦,再说了,在再如今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战争的阴云即将笼罩而至的时候,自然也不希望留下这些定时炸弹。

宥州之事一了,王洋与折可适则是继续往西而,之后将会回转至新盐州。

#####

“……五日之前便已经过了中京,大约还需要近半个月的光景才能够在西京会师,而我大夏向大辽提供的五万担粮食,一万口羊,目前已经在黑山威福军司登船,预计五日之后,便能运抵至辽国西京道的东胜州。”

“至于第二批物资,将会在大辽的大军进抵东胜州之后,才从黑山威福军司登船启运……”

兴庆府王宫之中,李乾顺正听取着嵬名阿吴的禀报着辽国大军的行进情况,虽然西夏的精锐损失过半,但是,随着辽国使节的回复,辽国决定出兵二十万众,帮助西夏收回失地。

得到了这个消息,李乾顺兴奋得足足有两天难以入眠。哪怕是需要割让一片土地交给贪婪的辽人,但是,只要能够收回盐、宥、洪这三州之地,就完完全全的值回了票价。

哪怕是只收回一个盐州,李乾啧都觉得值当,毕竟盐州不仅仅是过去西夏一个极为重要的财赋来源之地,亦是兴庆府的南部门户。

而今,落入了宋庭之手后,不到四百里的路途,实在是让整个西夏都觉得寝室难安。

而西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换取了大辽天子耶律洪基的首肯,并且派来了二十万大军。

就如之前仁多宗保所说的一般,只要辽宋双方一接战,对于西夏而言就是机会,两个大国实力相差无几。

战势必然不会在短期之内分出胜负,一旦双方陷入到持久战状态,那么,西夏非但能够获得喘息之机,说不定还能够有从中渔利的机会。

想想李乾顺就觉得开心,这段时间,整个西夏都动员了起来,并且还出去了三万精锐前往西域诸地,在西夏百年淫威之下,西域诸地不得不屈从,各遣兵马,以助西夏。

虽然获得的兵马不过两万,但好歹也可以为西夏大军以为前驱,充作撞令郎(敢死队)。

另外,党项诸部又再一次征召兵马,七拼八凑,已然在兴庆府一带聚集了五万兵马,另外,位于东面的银、夏等地未回归兴庆府的大军也开始悄然集结于无定河东岸。

只要等大辽的大军一到,夏州之地的精锐将会跟随辽军行动,而兴庆府这边的大军则将会伺机而动,目标自然就是盐州。

就在李乾顺正兴致勃勃的听闻着嵬名阿吴禀报的当口,看到一名大臣脚步匆


状态提示:第758章 正在暗中筹谋,兴兵待发的西夏(第二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