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自古红楼出才子>第928章 耶律洪基的心里边已经发慌了(第一更)

第928章

“陛下,臣收到了来自辽国的一些消息,今秋,辽国南京道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洪水,南京道,近五分之一的田地几近绝收……”

“而今,怕是辽国就算是想要再支撑,怕也困难了,故尔臣才觉得,若是我大夏能够主动上表大辽天子,大辽天子当会顺水推舟的。”

“辽国的洪灾,居然这么严重?”李乾顺坐直了身躯,心里边却已经在暗暗的盘算了起来。

对于大夏内部的情况,他这位勤政爱民的夏国国主怎么可能不清楚,而嵬名阿吴今日之所以敢在朝会之上,提到这个策略,正是出于他通过明顺给嵬名阿吴的授意。

在满朝文武跟前演绎的一幕大戏而已,也可以说不是在演戏,而是让那些家伙明白,现如今大夏的处境,真的已经是快要到了蛋尽粮绝的时候了。

再支撑下去,那可真就每天唱着《凉凉》等着亡国灭族吧,还不如提前打算。

再说了,这也不算是在坑辽国,毕竟,谁让你们大辽兵马这么不给力,从特么的夏天打到秋天,狗脑子都打出来了,愣是连一座州城都没能夺取。

反倒还让咱大夏连失两州之地,没拿这事正面怼你们大辽。那是看在你们兵强马壮,日后我大夏还要仰你大辽的鼻息的份上。

嵬名阿吴的提议,李乾顺的思考与犹豫,已然把信息传达到了这些满朝文武的心里边,这些人之中,有相当一部份都是各族的族长,族老。

自然也很清楚,今年的确很难过,明年怕是会更难过,既然国主与这位杀气甚重的嵬名老将军都提到了这个策略,他们自然是巴不得。

于是乎,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臣工们都站了出来,纷纷表达了对于大夏应该上表大辽,希望能够尽早结束这场该死战争策略的支持。

而李乾顺不愧是另外一个历史时空里的西夏的中兴之主,不但会做事,而且还很会做人。回到了后宫之后,有意无意的泄露了一些关于朝堂之中的争论。

而他的皇后,那位辽国公主,虽然不是辽国派来的细作,但是自然也很清楚,如今的辽国,怕现如今还之所以这么僵持着,更多就是因为脸面上过不去。

没过多久,皇后身边的近侍便离开了王宫,来到了辽国使节常驻的驿馆,很快,几匹快马,便从这里,驰出,朝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

“这都是什么……怎么南京道的坏消息越来越多?平州、营州、滦州遭遇百年难遇的洪水,而南京道的析津府周围千里干旱到几乎绝收的地步……”

“算上之前的景州的乱匪作乱,我大辽在南京道的税赋,足足少了超过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要知道我大辽的繁华之地,富庶之乡,几乎尽聚在南京道。少了三分之一,我大辽的税赋,就足足减了近两成,两成你们明白吗?!”

耶律洪基很愤怒,怎么也没有想到,对南京道的救灾,免灾已经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可是,水患和干旱带来的后果,仍旧显得那样的渗人。

大辽,此刻有数十万大军正在距离上京数千里之外的夏宋交界之地浴血奋战。而大量的粮草辎重,都需要辽国的国库供应。

之前虽然已经得知了南京道的灾情之后,耶律洪基就多次的要求地方官员立刻采取措施加以救助,可结果呢,到了现如今,仍旧有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大量的百姓眼睁睁的看着干旱让土地中即将成熟的粮草变成了瘪壳的干草。

受灾的范围如此之大,不仅仅今年的税赋减少了近两成,重要的是,大辽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救灾物资和粮食,安抚稳定住百姓的民心。

一来一去,怕是今年的税赋相当于减少了近四成,而原本,对于辎重粮草供应信心十足的大辽皇帝给气的七窍生烟。

户部尚书拜倒在地,诚惶诚恐地解释道。“陛下,说来说去,还是咱们诸多地方官员懈怠渎职,罪该万死。可是现如今,却不是追究他们责任的好时机,而是赶紧以最快的速度分发救灾粮款,安抚百姓,以免再生民变。”

“你的意思是朕还得继续让那帮子国之蛀虫继续留在他们的位置上,再把救灾钱粮吞进他们的肚子里边?”

“……陛下,臣以为,救灾钱粮要给,但是,也要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臣觉得,陛下应该再派出御史巡视地方,敢有再向这些救灾钱粮伸手,以至民怨者,杀之以敬效尤……”

耶律洪基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对,点出了几名大臣督办此事后,阴沉的目光,扫过了朝中文武。“诸位卿家,南边的宋庭,到现如今是个什么情况?为何朕还没有收到半点的回音?”

“陛下,咱们派去的人和使节,正在多方活动,虽然说服了不少宋庭重臣愿意出面,但是,那位宋国天子却一直在有意避开这个话题,至今,是否与我大辽议和,宋庭仍旧没有定论。”

“这帮吃闲饭的混帐!真是混帐!”耶律洪基愤怒的再一次咆哮出声来。

自从得知到了南京道的旱情以来,耶律洪基就有些担忧起了战事的持续,将会对于大辽带来的影响。

毕竟现如今的辽国,不复鼎盛之时那般繁荣昌盛,之为。先是拿出了大笔的钱粮,诱使了北方诸部落大举出后,南征宋国。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结果西夏撑不下去了。而耶律洪基却不以为意,你撑不下去,但是我大辽却撑得下去,支应这数十万大军的粮


状态提示:第928章 耶律洪基的心里边已经发慌了(第一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