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穿越重生>大唐风云三百年>第五章【仁寿宫之变】
事情,比如言谈举止和平时一样以及偷偷带些东西来吃。可是在当时,以上他的作为那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我没有要为他平反的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我的主张还是入乡随俗,大多数人怎样做你也怎样做,符合大众所认可的尺度标准。

要说起隋帝杨坚,可能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那可是个非常好的皇帝。从他即位成为皇帝以来,几乎每一天他都是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处理各种政事。说老实话,杨坚的政务能力那还是非常的强的。他还能听从大臣的建议和反对意见,后世只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可是大都不知道隋文帝杨坚在这方面那也是做得非常好的,完全可以和李世民相提并论。杨坚是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吝啬的人,他自己同的东西都务必要节俭,车帐等器具如果不是已经破旧的不行了他是不会更换的。自己穿的衣服也是洗了又洗,不追求华丽和奢华,衣服上的饰物只用铜铁和骨角而从不用金银镶饰。除非宴请大臣,平常吃饭只吃一个肉菜。可就是这样一个喝汽水都要舔瓶盖儿的人对于有功人员的赏赐却是毫不吝啬的,对于在战场上阵亡的烈士家属,每次都派人特意到家里去慰问。对于老百姓的生活他也很关注,重视农业生产,劝勉大家努力耕种,对老百姓征收的赋税很少,徭役——就是义务工也是尽可能地少,而且在征徭役方面尽量不影响农时,保证农业生产。全国人口在建国之初只有不满四百万户,而到了仁寿末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八百九十万户,二十四年间反了一番还要多。老百姓丰衣足食,粮食和布匹堆满了国家的仓库,史书上称为“仓库盈溢”。在他统治期间,那真的可以说是国富民强,天下大治。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对大家讲以上这些,只是因为要把他和他指定的接班人杨广后来的行为做一个比较,让大家从中知道事情的缘由和历史的本来面目。

一向为女人主张权力的女权主义者独孤皇后去世了,这让一向犯有严重的妻管严的隋帝杨坚开始彻底地放松了。

好色是男人的本性,杨坚也不例外,只不过是先前他不敢而已,并不是他忽然间才觉醒。于是有两个年轻的女子先后被选中来到了他的身边,这两个女子就是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容华夫人姓察,是丹杨人,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而宣华夫人姓陈,她是南陈宣帝的女儿,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南陈被隋朝灭亡以后,南陈皇室里的女人都被作为战利品带到了隋朝的皇宫,宣华夫人陈氏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这两位美女,那是非常的漂亮,要说是女神那是绝对不夸张。隋帝杨坚一辈子受老婆独孤氏的管制,在私人生活方面从不敢有非份行为,身边突然多了这么两位年轻漂亮的女人,身体的亢奋是可想而知的。只是此时的隋帝杨坚已经是六十二岁的高龄了,独自挑战这两位年轻貌美的女子身体怎能够吃得消?所以杨坚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日下,疾病缠身。

公元604年也就是仁寿四年,隋帝杨坚身体有病,把一切国家大事全部交给太子杨广全权处理,自己就带领着两位漂亮夫人到仁寿宫去避暑疗养。仁寿宫,成了隋帝杨坚生命中的最后一站,他将再也不能回到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京城长安了。

杨坚在仁寿宫里疗养一段时间以后,病体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的沉重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四月,为了防备不测,也为了预备后事,他召集了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和黄侍疾,其实就是陪伴自己,还让皇太子杨广也住在了不远处的大宝殿。

杨广已经知道自己的老爹现在已经病得很重,随时都有上天堂的可能。可虽然自己已经是皇太子,他也不能全天候守在老爹的身边。考虑到自己的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废太子杨勇也还被监禁着没有死去,局势万一发生变动,谁也保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他要密切注意老爹的病情,并要在第一时间内得知老爹的动向。于是他和杨素每天都要交换意见,杨素也把隋帝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杨广,然而他们不能这样明目张胆地见面,只能选择用写信的方式,然后派手下人送给对方。

七月十三日这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出错了。那个管送信的人把杨素要送给太子杨广的书信误打误撞地送到了皇帝杨坚的手上。

躺在病床上的杨坚一看书信,内容竟然是讨论自己病情的。要知道皇帝是很忌讳别人讨论自己的病情的,一般这样做的动机都是很不单纯、很值得怀疑的。

杨坚非常的生气,想我还没死呢,你们就在背后这么关注了,这是要盼着我死啊!

生过了一阵闷气以后,杨坚回过脸来,却看见站立在身旁不远处的宣华夫人脸上的神情很怪异,禁不住发问。

那个美貌的宣华夫人眼泪汪汪地回答:“太子无礼!”

所谓的太子无礼并不是说太子很没有礼貌,在当时这四个字只有一个特定的意思,那就是“太子对我进行了xìng_sāo_rǎo。”

原来早上太子杨广要来给老爹问安,正碰上宣华夫人要上洗手间。杨广一向对美色是非常渴求的,只是迫于老爹的威严和老妈的威慑从不敢显露出来。现在老妈已经死了,而老爹此刻正躺在床上,已经是奄奄一息,这个国家用不了几天就是自己的天下了。三十六岁的杨广已经隐忍


状态提示:第五章【仁寿宫之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