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网络游戏>暗黑大宋>第607章 冒泡(下)

三百万石稻米到来,当然解救不了所有灾民。

毕竟受灾百姓数量太过庞大,除非调来三千多万石粮食,再加上朝廷想一想办法,这场灾害才能化解。但它的到来,多少能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如果是灾棚赈粥形式,至少这么多粮食,可以使一百多万百姓得活。

虽然救不了这场重灾,但有了它,与没有了它,性质可以说完全两样。

以前因为王巨迁徙百姓去海外,还有一些官员很是不满的,但怕了王巨这个疯子再拼命,皇上不说话了,他们也就装作看不到了。

然而这次,却是很欢喜。

就算迁走了一些百姓,凭借这个粮食得活的百姓,也能弥补了。

但与章惇说的奢侈无关,章惇所指的便是运输成本。

宋朝大型海船能载货五千料,也就是载货量六百吨以上,可载人五六百人。中型海船则是一千到两千料,可载人二三百人。还有一些特殊用场的小型钻风海船,可载百人。

以及一种特大的海船木兰舟,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上,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养猪酿酒于其中,置生死于度外。也就是乘座此船,再也不用害怕大风大浪了,唯独怕的就是搁浅。

那是夸张的说法,这种特大海船同样也害怕大台风。

只能说船越大相对而言越是安全,这也是后世发掘的沉船多是五百吨以下的中型海船原因。

这种海船载重量就达到了一千吨,若是加重,可载一千五百吨左右。

但船越大,成本就越高。象一般中型海船成本需几千贯,这种大型木兰舟的成本能达到两万贯以上!

然而船造出来,也要保养的,两三年保养一次,又要花一些钱,再加上水手船夫的薪酬,打算使用二十年,一年一次,不过航行二十次,以及海上的风险,一次最少得获利七八千贯,才能维持着其成本。

王巨说两百余艘船,装载着三百余万石粮食,无疑都是大型海船,甚至有那种特大的木兰舟。

如果按成本计算,这么多船装一次粮食过来,仅是海船的成本,就达到了一百多万贯,甚至近两百万贯。

确实太奢侈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粮食,海商们是无偿捐献给朝廷的。

其实这个航海,大家也知道王巨掺了一脚进去,但相信,王巨只掺了一脚,不可能全部是王巨的,仅是这么多船只的成本,王巨也支付不起。

不知道王巨如何说服这些海商的。

究竟如何说服的,王巨未写,但写了这些粮食的来源。

从去年时,王巨看到旱灾持续,害怕出事,因此暗中筹备,但也不仅是那个海外,就迁徙了这些百姓,那怕有无数“无主之地”,也不可能生产出这么多粮食。因此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又从岭南、交趾筹集了大量粮食。然后号令海商义举,将这些粮食发向中原。

然而因为船舶较大,一般港口无法进去,只能分成两批,一批前往润州,没有去杭州,节约路程了。然后搬向河船,渡过长江,从大运河运向各地。

还有一批则是运向密州港,再从密州运向各灾区。

这个王巨则不管了,让朝廷立即派人手去安排。

最后则写道,如果灾情再持续,可能秋天到来时,还能从倭国与高丽那边调来一批粮食,但这两个国家非是产粮大国,因此数量就不会象这次那么多。

王珪说道:“此子有先见之明哪。”

不管他用什么手段说服海商的,但去年冬天,大家正忙着敛财呢。谁会想到防止旱灾持续,而提前筹备粮食?况且这个说服海商主动做善事,也是一个本事。

商贾逐利而行,让他们花费那么多钱帛,捐赠了这么多粮食,王巨虽未说,但想来也不容易。

这样的人才放在泉州,无疑太过浪费。

最好玩的是王安石似乎是有意一般的,自从王巨去了南方后,几乎就当没有这个人存在一般。

反正我不惹你,但你也不要想我提拨你。

不论怎么说,国家用人出现了失误。

王安石没有作声,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将王珪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盘算着如何安排这三百万石稻米。

曾布则打了一个圆场,挑开话题,说:“海外是南方,那来的粟米与羊肉?”

南方有麦,但南方能种粟吗?况且那是海外,比广州还要南,能牧羊吗?

沈括说道:“这个我都知道一些,这两年我与王巨来往了几封书信,谈了一些数学上的话题,因为大地是圆的。往南会更热,而且丛林密集。不过再往南则不同了,气温渐渐降低。只不过与我朝恰恰相反,我们这里是冬天,那边则是夏天。我们这边是夏天,那边则是冬天。因为经营蔗糖,王巨将几个傔客派上南方,而且他也关注了海外,他家傔客与海商们交谈时,说出了王巨的理论。有的海商竟然相信,于是派了钻风船一直向南。然后寻到一片大陆,似乎有我朝三倍大,但上面罕有人烟。这便是王巨所说的无主之地。不过盛产珊瑚,以及一些玉石,还有铜铁等矿藏。这才有了南方迁徙的故事。大约这些粟米与羊就是来自那片土地。”

“这么大?”赵顼问。

“陛下,大虽大,而且王巨说不止一个大岛,有很多岛面积都不小,上面虽生活着一些土著人,因为落后,不足为害。只是离我朝太远,多在万里之外。”沈括一本正经地说道。


状态提示:第607章 冒泡(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