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分析完了,接着的故事就该转入正题,因为“凡人”和“超人”直接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对于此次战役的起因,有很多的说法,有一点大家都认可,就是当袁绍统一河北之后,他的下一步扩张必将要和曹操发生正面冲突。但是如果说直接的导火索的话,其实这个还是曹操先挑起来的。我认为绝非像有些人认为的:袁绍对汉献帝眼红了;或者受刘备鼓动了等等。这个事件发生在下邳打吕布的时候。当时打徐州的时候,有一个叫张扬的人对吕布表示了一下“声援”,那当然算是站错了队伍,因为他马上就被自己的手下杨丑砍了脑袋准备投降曹操;可结果杨丑自己又被一个叫眭固的杀了,改成投靠袁绍。那么一下子把矛盾转为曹操和袁绍之间的矛盾了!曹操当时发重兵就进击眭固,而且基本上是精锐尽出。当然,象眭固这种连龙套都算不上的角色在曹操手下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并且曹操还留下一个人做河北的主事。你看这个故事说的:河北是袁绍既定的势力范围,你曹操横插一杠算什么?难道曹操“现学现卖”,学得了吕布的调调——“汉家城池,人皆有份!”其实这里呢还有隐衷(你们看,事情说开了就牵出一大堆东西):当时袁绍在干什么?正和公孙瓒在“易京”打到关键的时刻。当时公孙瓒的存亡已在旦夕之间,所以“有病乱投医”的到处发求救信。他给“黑山贼”张燕的信中说袁绍的攻击就像“鬼神”,自己实在坚持不了多久了。于是张燕去救了,顺道邀了曹操一起(也有说是曹操主动的),于是曹操借了眭固的理由,堂而皇之的进军河北。这就说明了,虽然曹操和袁绍是表面上的“蜜月期”,但已经貌合神离了。起码曹操不愿意看到袁绍做大,也能解释为什么打个不入流的眭固还精锐尽出,其实他的目的哪里是个眭固,而是袁绍的后腚,可惜袁绍察觉了;同时刘备又袭取了徐州,曹操有点手忙脚乱了。而这个时候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态势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接着曹操的策略是“先东后北”,就是先解决刘备,后再来对付河北局势。而刘备马上联络袁绍,袁绍当时表态出兵增援(实事是派了骑兵增援)。可惜,刘备或者是出于“公心”,袁绍却未必,所以一开始两个人的心思就没有走到一条路上去过。什么“孩子生病”,也不过是个托词。又有很多人说袁绍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什么啊,袁绍再笨他还不知道:他又不是郎中,他孩子生病请个医生就可以;况且事后袁尚也没事,可见毛病未必真的那么严重。但袁绍真的没有任何动作吗?有,只是他其时还不清楚曹操到底在哪里?在搞什么?实力多少?怎么布置?所以他选择了有限的,局部的举动。事实上,袁绍是出兵了,他选择了在白马的地方进行有限的,试探性的攻击,当时防御白马的是于禁。一方面于禁的确防守严密;另一方面,恐怕袁绍也未必尽全力,所以白马有惊无险,曹操也一马平川的将刘备扫荡出了徐州,并且抓住了关羽。刘备逃跑的本事可能是整个三国历史上甚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要逃起来简直连刘翔也追不上。刘备逃到河北,由袁绍的大儿子,时任青州守备司令的袁谭接应去了冀州。袁绍为了表示对刘备“忧国忧民”的敬仰,多少还有点歉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