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将讨论记忆的逻辑结构及其关联。
记忆是每个人都会经常要面对或提及的东西,世人似乎对此再熟悉不过。但事实却不然。人们对于记忆的认知之缺乏的程度,或许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得多。
参照放映的原理,必须有类似于感光胶片上的点阵所记录的影像才可以成像。而记忆所需要的印记也是以点阵的形式存在的。不过,这种有依据的情况,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有了光点阵之后,谁又会乐于在黑暗之中无声无息地接纳它们。
这里面必定就要涉及到一种具象关联标签化的问题。
恰如细胞分裂所产生的情况一样,记忆是随着大脑的发育而立体向外推进延伸的。关联标签化是它唯一可循的操作标准。或许正是由于生长的原因,越是遥远的记忆越是会渐渐变得模糊以至于彻底忘掉。
正向的记忆无疑是一个潜意识所主导的过程。而逆向的记忆却刚好相反,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几乎很容易就可以证明:记忆是一个满脑子的动作。问题是,为何会是这个样子的呢?难道说,记忆中具象标签化的过程是按照层状网络的结构来进行的?如果单从事实来看,或许应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睡眠机制的运作过程。
意念的活跃程度和自主意识之间的关系存在相对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平衡状态的不断延续才最终维持了白天我们所需要的清醒时段。而我们精神逻辑意识所主导的免疫机制则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这种平衡,并准备在实际需要的时候将这种平衡打破,以便让我们入梦。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自主入眠;并非一定要在免疫机制的作用下不得已而进入梦乡。
可以说,从自主意识过渡到睡眠区的这一小段时间内,在潜意识支配下的人的记忆活动其行为表现是最为松弛的。这也就是说,此时的潜意识,或许就是一个站在工厂门口急于等着下班铃响的工人。
在此时区间,受到自主意识的刻意打压,意念活动不得不暂时离场或降低强度至于最低潮,以便给我们的睡眠形成必要的条件。
紧接着,我们入眠了。
通过对人体睡眠所进行的重新梳理,我们看到,意念活动的减弱是睡眠的一个必要条件。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自主意识也有可能受到打压,以至于我们仿佛是空降般地堕入梦中。不过,这种由于精神逻辑意识的自我免疫受损所造成的事实未必就是一件好事。但除此之外,其所对于睡眠的影响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况,意念活动都将受到最大程度的打压。如此的好处似乎不言自明。此即是说,在讨论时,我们就完全可以做到不用再分彼此了。而这无疑也算是省掉了不知多少麻烦。
当然,我们也还看到,意念活动原本是受到潜意识所支配的,现在却不得不被迫隐退。而这其实也在说明,潜意识会在自主意识活动的高压之下,逃跑得无踪无迹。这不免就要启发人的想象,是否正常的清醒之下,潜意识会受到最大程度的打压?就象一群奔腾的野马不得不在围栏之内来来往往。只不过,在睡眠的督促下,它们被更进一步地被缩小了活动范围。
到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意念活动其实是自主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的一个天然分野。亦即弗洛伊德笔下的前意识。那么,极其自然的,问题又来了,前意识究竟来自何方?难道说,非此不可吗?
对此,我只能作出如下的定语,即潜意识是意识所倚赖的物质世界的统治者,而自主意识则是意识世界的统治者;并且,它们还都不得不屈从于精神逻辑意识所提供的免疫机制的约束。如此一来,人的意识活动的运行机制也就大体上得以成功实现了。即人的意识活动是由潜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免疫机制所形成的一个闭环伺服系统,而前意识不过就是三者相互作用之下的产物。看得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意识不可或缺。然而,仍需要提醒的是,前意识既不能算潜意识,也不能算自主意识。它只能就是前意识或意念,除非自主意识选中了它的存在。
同样的,作为三大意识的共生品,记忆与前意识具备极其深刻的渊源。或许人的大脑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也照样会产生前意识,这并不奇怪。但毫无疑问的,记忆也是造成前意识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似乎就在提醒我们,是否记忆就是前意识?很明显,弗洛伊德对此也抱有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