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明越坡>第600章争夺高冠山

张定边远远望见一支人马向武昌城方向奔袭而来,看装束应该是自己人。再看看后面,还有西吴的追兵。张定边就已经料到,这肯定是张必先从岳州带来的援军了。

眼见着张必先的人马受到夹击,张定边岂能坐视不理。他亲率大军冲下高冠山,很快就与张必先的人马汇合到一处。

张必先、张定边这两个结拜兄弟再次重逢,自然是有好多话要讲。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废话了。张定边告诉张必先,迅速跟着他撤回高冠山,有了高冠山上的防御工事为依托,这帮西吴军奈何不了自己。

张必先没料到张定边竟然亲自来接应自己,随张必先而来的兵士见到太尉大人亲自率军来接应,也是立即来了精神。一番乱战过后,张定边、张必先终于是退回了高冠山。

黄昏时分,徐达、常遇春、傅友德、郭兴、郭英的人马在斩杀了张必先的援军近万人之后,只得暂时退却。

当晚,朱元璋的旗舰之上,朱元璋再次召集众将开会。这一次,不仅是徐达、常遇春、朱文正、康茂才、郭兴、郭英等人参加了会议。就连新近投降不久的罗复仁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争论的焦点是,下一步是应该以招降为主,还是应该以攻城为主。

在这次会议上,罗复仁的发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为之后战争局势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罗复仁认为,当然是以招降为主,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但是,这个招降要想取得成功,至少得除掉张定边和张必先二人中的一人。

罗复仁告诉众人,眼下大汉的政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张必先、张定边二人手中。这二人也是绝对的强硬派,不打掉这二人,小皇帝陈理是不可能投降的。

罗复仁甚至表示,如果能消灭张必先、张定边二人,他愿意亲自入城劝降。

罗复仁之所以如此表态,他也是有自己的私心的。毕竟陈友直与自己的关系一直很铁,他也不想陈友直成了小皇帝陈理坚守武昌城的炮灰,他更不想看到在自己的小妹妹守了寡之后,另一个妹妹也丧夫。

对于罗复仁的这番分析,朱元璋是愿意相信的,也是非常赞同的。

既然要向张定边、张必先二人下手,高冠山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且真正要想从军事上彻底瓦解武昌城的话,外围这个制高点高冠山必须拿下。

就在朱元璋及众将为如何拿下高冠山绞尽脑汁的时候,张定边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因为众将对于张定边、张必先二人坚守高冠山,还真感到有些棘手。毕竟这二人都是能征善战之辈,特别是那张定边,有万夫不当之勇,眼下军中也就常遇春能制住他。但如果对方再加上一个有勇有谋的张必先,那事情就十分不好办了。

那么张定边又是如何给了朱元璋一个拿下高冠山的机会呢?

因为就在当晚,张定边带着一彪人马杀回了武昌城内。

话说张定边与张必先在高冠山会师之后,二人都是十分担心武昌城内的情况。毕竟小皇帝陈理能够上位全凭他们二人支持,现在二人都不在城中,万一城中的陈友当、陈友直兄弟再度萌生夺位之心,那就相当麻烦了。小皇帝陈理不仅年幼,而且势单力薄,哪是他两个伯伯的对手。

张定边、张必先二人经过一番商议,觉得事不宜迟,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按照二人的计划,趁着夜色,张必先率领大军向驻守的城南的西吴军发起攻击,而张定边则趁乱立即杀回城内。

待张定边杀回城内之后,张必先自然是撤回高冠山。这样,他们两个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互为犄角,足以应付西吴军的攻势。只要把战事拖上三、五个月,朱元璋久攻不下,必然撤军。

因为高冠山离武昌城墙很近,在那个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他们之间的通信也不是问题。张必先有什么事儿想跟张定边说,写上一封信,绑在箭杆上,朝着城墙上射过去,就完事了。

同理,城内的张定边想给高冠山上的张必先传达什么信息,也就是射枝箭的事儿。

不得不说,张定边撤回城内,也算是个明智之举。否则,陈友当、陈友直兄弟要真是起了异心,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可是,张定边撤回了城内,也就给朱元璋拿下高冠山带来的机会。也许这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吧!

这一次,朱元璋将拿下高冠山的任务交给了常遇春。经过周密的部署,三月二十日,常遇春的部队向高冠山发起了冲锋。

此次谋取高冠山,常遇春并未亲自带兵参与正面的主攻,而是让傅友德与蓝玉二人分别指挥一部兵马,从两个方向向高冠山同时发起了攻击。

那常遇春干什么去了呢?

他竟然亲自去扮演敢死队长的角色去了。

这日一早,傅友德在高冠山的西边发起冲锋。与此同时,蓝玉率兵马在高冠山的东边发起冲锋。

高冠山上的张必先见西吴军来势汹汹,立即在山顶指挥人马沉着应对。

为了配合常遇春的攻山行动,朱元璋让郭兴、郭英兄弟带领兵马摆好阵形,就在武昌城南门外严阵以待,防止城内汉军驰援高冠山。

攻山行动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之后,双方的消耗都很大,当然西吴军是进攻的一方,付出的代价肯定是要比防守一方更大的。

而城内的张定边自然也是看到了南门之外早已有西吴


状态提示:第600章争夺高冠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