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资宋>第七十七章 兄弟之间

看到兄长无意中流露出的惋惜之意,洪遵于是接着说道:“弟正是觉得这沈家三郎还算可造之才,方才起意要将其带回大陆。

其人心有大志,又精通理财之能,岁数又这么小,若是让他流落在海外,这不仅使得本朝失一人才,弟更担心放任不管的话,就会在东海出现另一个张元。

以其之才能,若是为外敌所用,恐怕对我大宋造成的危害,还将有甚于张元。毕竟当日大宋还有陕西将门可抵御西夏,而现在大宋在海上却未必有人能抗衡这保安军。

是以得此保安军则大宋海疆的防御必可稳固不摇,失保安军则东南沿海处处为人所威胁,恐耗尽我国之财力,也未必能让沿海安定下来。若是我国将精力放在了海上,北面又要靠谁去抵挡呢?”

洪适看了看洪遵手中的册子,有些出神的说道:“你说此人心有大志,又颇有才能,看到这些调查报告的时候,我便知道了。

如果不是心有志向,谁又会费那么大的精力去接触这些百姓,去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中所想呢?而没有一定的才能,也是无法让百姓信任你,把这些事情事无巨细的说出来的。更不必提,用固定的格式去总结这一路上的调查,形成这些报告了。

之前规之、必之两孩儿奉上这本册子时我没有细看,因此倒也没觉得如何。但是这两日空闲下来之后翻阅这册子,我才发现看完了这册子之后,这长江下游的虚实已经是一览无余了。照我看,即便是当地的州县官吏,也未必能知晓如此清晰的民情。

光是把这本册子送去北面,恐怕都会得到北面的重用了。所以你说这沈三郎有才能、有志气,我是不反对的。能够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言论,可见心性也不会坏到何处。

可现在秦太师去世,朝中政争再起,在没有确定官家的心意之前,我洪氏是不可也不能轻易支持某一方的。否则我们也像父亲那样被压制在边远州县不能出头的话,不仅个人的志向难以伸张,就连洪氏先祖数代之经营,都将毁于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之手。

但是,我能管住洪家的人,却未必能管住一个有志向、有才能的外姓弟子。可是在外人眼中,这沈三郎和我家还能分得开吗?

所以我今日找你过来,就是想要对沈三郎的性格志向做一个彻底的了解,好知道此人究竟是我家的助力还是祸害,也好提早做出应对之策。二弟当知,利于国者,未必利于家啊。”

对于大兄以家族为先的说法,洪遵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反感的。不过他也知道,这位兄长自小聪慧,特别是父亲出使北方时,年仅十三岁的兄长就开始主持家中大小事务。建炎三年金兵南下,全赖兄长早下决断,又指挥若定,全家老小才能安然返回故乡饶州,躲过金兵对秀州的肆虐。

因此他们这些兄弟对于大兄的尊重要比寻常兄弟之间的感情多了一些敬畏,虽然心中的想法和大兄并不一致,不过洪遵还是没有反驳兄长的说法,只是在沉思片刻之后向大兄解释道:“弟虽然不敢替三郎担保什么,不过我觉得三郎日常做事还是知道轻重的。只是他行事规划之时,对于朝廷似乎缺乏一些敬畏。比如在秦太师去世之后,我们在闲谈朝局今后的变化,他曾经这么跟我说…”

令洪遵感到意外的是,大兄听完了他说的话语后却没有立刻呵斥什么,只是出神的想了许久,方才点头说道:“如果主战派真的能够照此行事,先不着急竖立北伐旗帜,而是一一清理朝堂和地方上的秦党势力,从而形成朝野上下一致恢复中原的主张,那么未曾不是一条路子。”

洪遵有些瞠目结舌的看着自己的兄长,好一会才向对方提醒道:“可是这样做的话,我们和秦太师专权误国,堵塞言论,打压异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同?这不就是和当日蔡元长立元祐党人碑,掀起朝中党争的路数吗?我们如此作为之后,还要如何服天下人心?又将置官家于何地?”

洪适却不以为然的看着弟弟反驳道:“当然是有区别的,蔡、秦两人打压异己,堵塞言路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家包揽把持朝政,以稳固他们的权位和富贵。

而我们清理这些秦党余孽,肃清朝野充斥的投降言论,是为了让正人君子能够执掌政权,从而颁行有利于百姓和国家的政策,富国强兵之后恢复中原,重建我大宋的天下之制。

至于官家,若是主战派把希望寄托于官家身上,恐怕最多也就是个维持眼下的南北之治局面。而不久之后,待到百姓看到复土无望抛弃了主战派,则国家大政恐又将为那些主和派所左右了。

和这样惨淡的结局相比,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先打到我们在国内的政治对手,这样哪怕北伐失败,我们好歹还能保全自己的家族,不是吗?”

洪遵感到心里很是难受,虽然他知道兄长说的是现实,但是这样的现实操作,无疑就击破了他心中纯粹的匡扶朝政的大义,把主战派的行为拉低到了争权夺利的档次,这令他感觉胸口闷的紧,好似一口气吐不出来这么不舒服。

自从父亲出使北面被扣,家中这些弟弟妹妹们都是洪适自小照顾长大的,他们动弹下屁股他就知道这些弟弟妹妹想做什么了。因此洪遵的脸色稍稍耷拉下来一点,洪适就知道这个二弟对于自己的话语是有些不满了。

对此,洪适也只能在心里无奈的叹了口气。十三岁开


状态提示:第七十七章 兄弟之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