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民国之钢铁狂潮>第1002章 热带惊雷(二二)一个不留!
轻松占领,付出的伤亡微乎其微。顺利的让许多人都没反应过来。

其他战线,也是大概的进度。腊戍正面的英军抵抗更加的薄弱,那里好歹还有一部分日军被薛岳装甲兵部队堵住了,不得不抵死对抗,双方鏖战了两天,击毙了大多数落入包围圈的日军,少量的弹药耗尽。又不想投降,果断的朝着两边密林里钻进去。

缅甸北部的山地,只能用鬼蜮来形容,就算有十分的准备,钻进去后能不能活着出来。都得看运气是不是好到爆棚,更别提战败逃走的日军,吃的喝的都没有,药物之类更不用提,就算中国人不追杀,他们能活多久。都是未知数!

东线,拿下景栋之后,大部队开始向东枝推进。并相继与其他两路配合,随之准备攻击曼德勒,一举占据缅北战场的中枢。

不过到了现在,战场一下子扩大了十倍不止。区区三个师外加一部分装甲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了。西部方面军司令部经过紧急讨论后,确定第一军团全部出动,与装甲兵团和空军部队协同一体,将至少十五万兵力投入进去,务必保证前后连续,不至于因为兵力单薄被人截断联系。

热带山地。地形太过复杂,一旦被分割包围,围点打援的话,想要支持非常之难,甚至防空火力准备充分的话,即便是朱斌的战略空军,想要给陷入无边山林中的某个分部提供支援,都非常的危险!

这种错误,当然是不能允许发生的了。行动上,军团的节奏控制还是比较理性的。并且,到了现在,取得的战果已经足够惊人,接下来,就要看敌军是否会重整旗鼓,发动大规模的反攻。真到了那时候,才是他们继续发挥战斗力的好机会!

缅北、泰北、北越,三面战场的齐齐推进,三十万一线部队大部分推过了交战胶着点,占领十几个战略要地,让第三战区的整个局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付出的代价,却小的惊人!

而联军高层方面,几下里终于再次凑到了一起,麦克阿瑟和亚历山大却是连咒骂的力气都没有了,倒是纯粹打酱油的法国人,却一肚子的牢骚,不满的抱怨:“我们不能允许这么轻易就放弃战场!要知道,法兰西的利益是必须要保证的!我们绝不能随便的让那些该死的中国佬抢了越南北部那肥美的平原!你们要知道……。”

罗里吧嗦速度却最快的法语,让那怕是绅士的亚历山大勋爵都连连皱眉。麦克阿瑟更干脆粗暴的挥手打断:“好啦!现在就不要再说没用的废话!先生们,我们必须尽快确定,接下来要怎么办?进攻的有利地形全都丢失了,我们难道就这样等着被中国人一步步的蚕食过来吗?”

说完,他狠狠的瞪着寺内寿一这个老混蛋,恨不得一口一口咬死该死的狗东西。

寺内寿一也知道他们日本人干的不地道,不过他是死都不会认错就是了,面无表情,淡淡的道:“支那军是不会轻易南下追击的!他们同样清楚,这样的环境下,光靠人多武器好是没有用的。一旦前进太深,战线拉的太长,等雨季一来,他们的人都会死在丛林里面!”

“哦?照你这么一说,主动放弃关键的阵地,还成了好事儿?如果你们能把中国佬判断的那么准确,恐怕今天也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了吧?”

亚历山大勋爵给气的出离愤怒了,马勒戈壁的日本鬼子,都到了这时候还死鸭子嘴硬,简直无耻之尤!

没想到,寺内寿一竟真的点点头:“我们的判断一向准确。你们没有注意到吗?现在,必须随时注意加大补给力度,必须设法维持一千多公里漫长战线的,变成了支那人!而我们,则可以让大部队做充裕的修整,而以小规模的精锐不断对他们发动袭扰作战。想想看,以他们的国力,能够坚持多久呢?一个雨季下来,上百万军队的消耗,可是相当的不小呢!”

嗯?话也可以这样说吗?好像怎么解释都是你有理啊!

不得不说,理论上,寺内寿一的说法也是没错的。毕竟之前,联军的全部部队、装备、给养等等,全都需要万里迢迢的从美国运来。每一磅物品的运费都是其生产成本的十倍,如此供应百万大军,哪怕粮食尽量的就地征集,同样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

这还是联军控制着马六甲,美军能从菲律宾、英军能从马来亚和泰国等补充部分的情况下。一旦对方的海军腾出空来封锁航线,他们这百万大军孤悬半岛,那才真的危险!

特别是打进攻作战。联军必须维持从南到北每一条都上千公里的补给线,光是这方面的损耗之大,财大气粗的美国佬也赶到吃力。

反过来呢,中国人眼下虽说占据了北方大片的战略要地,却也把他们的补给线一下子从本土。平均拉长了至少两百公里,尤其是,云南广西,都是经济落后、交通严重落后的地方,搞起维持百万大军的补给,还得随时应付无处不在的袭击。这事儿听上去就很累人啊有木有?

“我们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请不要怀疑我们的决算!”

寺内寿一气定神闲,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他就不肯说。他们在东北经营的那些年里,光是跟层出不穷的游击队、抗联、山匪马帮在山里捉迷藏,就耗费了多少的精力和经费。那还是北方山岭森林啊!

现在的南方热带山地,比东北环境糟糕了何止十倍。想要在丛林中肃清袭扰部队。付出的代价之高,恐怕是随


状态提示:第1002章 热带惊雷(二二)一个不留!--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