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指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而待到秦朝一统天下后,秦国的宰相李斯出身法家,也以法家思想治世,但随后秦朝二世二亡,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起义,得到了全天下的积极响应。
再之后,项羽、刘邦,起兵于江淮,共抗暴秦,再之后,项羽、刘邦楚汉相争,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四面楚歌,项羽兵败于垓下,在乌江自刎。
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汉朝最初是沿袭秦制,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由中央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虽然统治阶级及其统治全国的政治思想不断的在变,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有一人的思想却一直都在被统治阶级默默的关注,这人便是邹衍。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隶属于阴阳家,阴阳家的思想,并不被多数人重视,莫说成为被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之中,阴阳家也没能跻身一线学说流派。
阴阳家的创始人正是邹衍,邹衍著有《邹子》一说,虽然阴阳家从来没有被普罗大众所普遍接受,但邹衍所独创的德行学说却从创始以来,不断的被统治者所关注。
五德始终说,简单而言,便是每个王朝都有其所对应的德行,德行映照五行,五行应金木水火土,而德行的归属则是有该王朝统治期间所发生的各类事件决定。
如秦朝,便自黄帝时期算起,最终应了水德,而五德始终说中的每一项德行都有其对应到日常中的具体要求,秦朝应水德,所以秦朝统治时期,全国尚黑。
对比秦朝,汉朝的德行则相对更加的混乱。汉初时期,续秦朝的水德,到汉武帝刘彻时期,应土德,而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则是火德。
而这块从洛水中被打捞上来的石碑,生于水中,碑身又通体黑色,石碑上的刻字所用的文字也是秦朝时期的篆书,种种迹象,无不应上了水德。
邹衍所创的阴阳五行五德始终学说,虽然在民间流传的并不算广,但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心中清楚的,甚至有人会为了自己的政权合法性而特意营造一些异像去对应某些德行。
这些事情,郑保及阳宁村中的百姓不知道,但郑通心中却十分清楚,郑通看着石碑上的内容,心中默默的分析了起来。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便是此碑真的是秦朝时期被人所沉在洛河之中,今日才被郑保无意间打捞上。
而另一种可能则是,这块石碑根本就是董卓自己找人做的,然后趁着四下无人的时候悄悄的沉到了洛水中,再等着郑保将他打捞上来。
汉末三国的时候,受限于科学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人们大都是比较迷信的,纵使是郑通这种识文断字,甚至在朝中当过官的人,也不免会被迷信思想所支配。
郑通站在石碑前,一动不动,其实石碑上的内容他已经完全看清楚了,石碑上所篆刻的内容,虽然通篇百字有余,但多数都是董卓的生平和出身介绍。
真正要命的只有最后一句:初平三年,董卓称帝。
若是这石碑果然是在秦朝时期被人篆刻完成,然后沉入洛水中的,那么这通篇的前一百来字都将董卓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记录的完完整整,或者说是预言一一应验。
那么最后这一件事想到这里,郑通不免深吸了一口凉气。
一旁的郑保见到郑通久久不说话,不免心中焦急,便上前问道:伯父,究竟怎么回事,这块石碑上到底有什么蹊跷?
郑通转身看向郑保,目光如炬,直直的瞪着郑保,只把郑保看的全身发麻,郑保感到周身不自在,对郑通说道:伯父,究竟是怎么了,您别这么看着我啊。
郑通问道郑保:郑保,依你所言,这石碑是你在早上捕鱼时渔网无意间挂上的?
对啊,伯父,我当时只觉的重,还以为是网到了多少的大鱼,却没成想,竟然是块古怪的石头。
郑通深吸了两口气,指着郑保说道:事关全村性命,你断断不可欺瞒于我,你所说的究竟是不是真的?
郑保虽然是郑通有心栽培的接班人,但毕竟久居在村中,夫妻吵架、打孩子之类的事这郑保是见得多了,可今日这等事,郑保何曾见过,郑通一逼问,郑保更加慌张。
郑保直接跪倒在郑通面前,头如捣蒜,连连的对着郑通磕头,一边对着郑通说道:伯父,您就是借我十个胆,小侄也万万不敢欺瞒伯父啊。郑保所说,句句属实啊!
看着郑保这副样子,郑通也相信了他所说的话应该全部是真,便对郑保说了一句:好了,谅你也不敢欺瞒我,我相信你所说的是真。
可现在这块要命的石碑在他的阳宁村现世,到底该当如何处理,这可是个大问题,若是处理不慎,他郑通年过花甲,光皇帝都经历了六代,自然是活够本了,可这一村的百姓
郑通此刻心中打着鼓,若是这石碑果然是秦朝时人埋下的,那郑通将他藏匿在家中倒也无妨,毕竟除了村中人之外,也无人知晓此事。
但若是这石碑是今人伪造,用来讨好董卓的,或者这石碑本来就是董卓亲自派人做的,董卓果真是篡位之心,那将这石碑藏在家中,反而会横生祸端。
郑通眼睛不停的打转,大脑飞速运动,在思考着对策,稍时,郑通打定主意,便一抬手,将郑保等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