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战炮岁月>上架感言

当前疫情严重,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相信政府,相信国家的意志和力量。

如果你们要出门办事,记得戴上口罩,并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在非常时期,不给社会添乱,就是对国家作贡献。

我在宜昌,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度时艰。

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你们是英雄!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以下是自认为很有仪式感的正文。

白天提着千年寒铁锻造的菜刀,剁着大猪蹄;晚上回家拿着国产的2b铅笔,装模作样地写,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子龙路一号。

不管你们信或是不信,真实的我,就是这个鸟样。

感谢签约编辑枸杞,感谢责编田七姑娘,感谢网给了我这个机会。

写这篇的初衷,如同我在《写在前面的话》里所说的一样:营区被夷为平地,菜地杂草丛生,团营连sān_jí的编制都不复存在,曾经那些肉眼可见的一切,此际全部化为乌有。

去年年底,我们班有一个浙江的老兵,赶在营房拆除之际,坐动车专程去了一趟老部队。

当看到即将被铲平的营房、炮库和菜地时,他红着眼圈发了个朋友圈:“兄弟们,你们看啦,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属于我们的记忆中的这些东西,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不见了。”

望着那层林叠翠高耸入云,被我们当兵时誉为“晴雨表”的老虎山,老兵在朋友圈里又发出了悲伤的感叹:“老虎山还是那么高,还是那么绿,可是我们却爬不动了,老了,特么的真的爬不动了.....”

看着老兵发出的朋友圈,我哽咽,我无语。

班长对我说:鸟人,你不是当兵的时候,很会写日记嘛!就是那种流水帐一样日记!要不你出来露一手,比如,在qq空间里写一篇日志,记录一些我们当兵时的过往。

我考,班长这个“老乌龟”,现在居然还有心情,提及我的那些伤心往事。

想当年,我写个日记,就好像做贼一样的。

但是qq日志太短,似乎不足以囊括部队发生的那些点点滴滴。

我决定将日志拉长,写成一部,一部关于我们那个年代军人的。

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二,这是我当兵的那段时间。

我们这批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入伍的新兵,被部队统称为“九八年兵”,而“九八年兵”是《兵役法》改革后,承担过渡的一批兵。

我们第一年的军衔是列兵;第二年是上等兵,担任副班长以上职务的,挂下士;第二年底没有退伍的,那么进入第三年,我们即便是当了班长,仍然挂上等兵;直到第四年转了士官,肩上的两条弯杠,才换成了两把枪架起。

所以,我个人觉得“九八年兵”是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充当着特殊的角色。

在那个年代,由于通讯欠发达,你想打个电话回家,可家里却没有电话。

于是,写信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战友们用来维系与亲人朋友之间感情的唯一方式。

退伍十七年了,但是我在部队里写出去和收到的一百多封书信,如今仍然完整无缺地保存着......

偏了偏了,说是写上架感言的,可再这么继续放任下去,估计上架感言,马上要变异成回忆录了。

网有很多描写军旅生涯的优秀作者,他们中有写特种兵、步兵、排雷兵、骑兵、导弹兵、舰艇兵、驾驶员和卫生员,甚至还有的作者写,带着个系统穿越回去当兵的......

我大致看了看,除了在《亮剑》的同人中,受李云龙指示,二营长拖出缴获的意大利炮,装上表尺和方向轰了几炮之外,炮兵这个专业,似乎还没有什么作者触及。

感谢严七官的写实向军旅《特种岁月》,是你让我看到了榜样,但是榜样永远是榜样。

虽然书上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还是觉得仰视一下,就心满意足了。

也一并感谢肥七书友圈的书友们,谢谢你们在支持肥七的同时,仍不忘抽空过来支持我,特别是那个叫r-f的书友。

描写炮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来得远远不如特种兵那般激情和热血。

而且多年不看书的我,有些专业知识很是欠缺,写得不到位的地方,还请各位读者朋友海涵。

在我们当兵的时候,几乎每天就是“三点一线”的连轴转,宿舍、训练场和菜地,是我们的主战场。

哎呀,又特么写偏了,看这个上架感言,把人写得激动成啥样了。

我在gy的搭档“天然水”,每天不仅默默地给我投上一票,偶尔,她还冷不丁地打赏我一个“菜包子”。就是这个摸不着的“菜包子”,让我在感到疲累的时候,啃上一口,顿时满血复活,又重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之火。你放心,总有那么一天,我会还你一笼“肉包子”,让你吃到火冒三丈;

我的战友,虽然退伍多年,能相聚的机会,能相聚的人,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心底的那份战友情谊,随着时光的流逝,只会越来越浓,越来越深,越来越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我的家人,当我晚上坐在电脑前,双手放在花了三十八块钱,买的硬壳键盘上噼哩叭啦打字的时候,那位跟了我十几年某人,就会生气地拿被子蒙头。对不住了啊,骚扰到您了,让您受委屈了。因为我的手贱,给您平静的湖面,扔了不少石头;

我的读者朋友,实不相瞒,按照子龙路一号这个


状态提示:上架感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