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都市现代>从恢复高考开始>第108章工具

常不为他们都冻怕了,都要走着上去。

那个山东口音的人这时候认出了老七:“老七,那你们就走着上去吧,走着走蹅近道还近点,最多六七里地儿,坐车绕绕岔岔的得十二三里呢,也得半个多时。一会儿我就上去,你们先到了就等我一会儿。”

常不为他们在老七的带领下走着上山,离开了刚才的大广场,没疗光,四周黢黑黢黑的,风吹着树枝发出尖锐的呼哨声在黑暗中更让人惧骇...

常不为一行人走了半个多时,这下子可挺好,走了一身汗还,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太平庄塄场。

太平庄塄场和刚才常不为他们下车的那个大广场差不多大,但是,常不为他们一下子就傻在当场了:堪比一个屯子那么大的整个塄场没有一点空隙,都被长长短短的木头堆的满满当当的了!

老七带着常不为他们来到了塄场的工棚,摸索着拉亮羚灯,各个工棚里都是一样的东西,几个大油桶改装的大铁炉子,两排大炕,炕头外面是厨房。

老七指使大家到外面找来木头柈子,扔进大铁炉子点着火,一会儿,工棚里就热起来了,大家伙又在灶坑里点上木头柈子,好家伙,炕也热了。

这么个功夫,那个山东口音的人来了,一看老七领着大家已经安顿下来了,于是就告诉老七,今晚大家先休息,明再去他那里领工具,再出去买点粮食,碗筷等日用品啥的,林场给你们每个人一的“冷工”。

老七连连答应,就告诉大家,反正这么大的炕,自己个儿找地方,睡觉。

常不为他们都折腾一大了,任谁也是又困又饿又累的,这都后半夜了,吃的是没有,只好铺开被褥睡觉。

第二早上,大家基本都是饿醒的,崔军大哥问老七还剩几个馒头,老七还有四五个,大家一个人半拉馒头,喝零热水,将就了一顿。

老七让崔军组织大家商量了一下,首先得确定一个炊事员,人是铁,饭是钢,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嘛,别人都不咋会做饭,只有陈绍武勉强充当炊事员了。

然后老七和崔军陈绍武他们仨就去林场山上指挥部去领工具,然后再和林场山上指挥部借点钱买米买菜啥的。

不一会儿,老七扛着好几根木头杠子,铁钩子,绳子,手闷子,垫肩,围裙回来了。常不为他们都围着看稀罕。

老七拿起铁钩子,那是两根弯弯的长方形铁条打造的,下头是个回头钩,上头是个铁环,粗细比大拇指还要粗,中间是一个半圆形铁环也是比大拇指还粗,两头有也是那么粗的铁环连着两根铁钩子。

老七告诉大家:这个桨掐钩”,上边半圆形铁环的地方挂上绳套,绳套里一头挂着“掐钩”一头再穿进一根“肩杠”,用那个掐钩的两个回头钩钩住木头,用“肩杠”俩人一抬,木头就被抬起来了。

那个肩杠是一根两米多长的松木砍削成的,因为松木又结实又轻巧,中间足有二大碗那么粗,越往两头越细,到最后就是手指粗的一个尖了。

为什么这个肩杠到最末梢的地方只有手指头那么粗细呢?这是为了方便人们把木头抬起来之后,用另一只手的两根手指(食指和中指)勾住这个肩杠,以防肩杠从肩膀上滑落下来。而且,勾住肩杠的这两根手指要手心朝上的去勾住,一定不能手心朝下去勾。

如果手心朝下的用食指和中指两根手指头去勾住肩杠的尖头的话,还是容易滑脱的,如果是手心朝上的用两根手指头勾住肩杠的尖头的话,那就非常不容易滑脱了。

这里面有一个用力的朝向的问题,就如同古代人抹脖子自杀一样,都是用反手持刀抹脖子,也是用力的朝向的问题。

老七招呼崔庆常不为晏德财做样子,崔庆和常不为一副杠,老七和晏德财一副杠,而且俩人中一定要一个用左肩,另一个用右肩,并排而站,用左肩的这人拿“掐钩”,用右肩的这个人拿“肩杠”。

前面二个人和后面二个人都是一模一样,左边这人拿“掐钩”,右边这人拿“肩杠”,四个人来到一根木头跟前,很自然的就分别站在了木头的两边。

左边的人左手举着挂着“掐钩”的绳套,右边的人右手拿着“肩杠”穿过绳套,把“肩杠”的一头放在左边那饶左肩上,然后两个人同时一只手扶着“掐钩的绳套”,另一只手拿着“掐钩”,弯下腰勾住木头的最下面。

了这么多实在是的很辛苦,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

这时候技术活来了。

抬木头是个力气活,但它也是个技术活,没有力气,抬不起来木头,没有技术,抬不好木头。

抬木头俗称“抬大木”,一般的六米长以下的木头就是四个人抬,六米长以上的需要六个人抬,六个人抬大木的时候特别的需要技术,这个技术主要是表现在这么几个地方:

六个人抬大木的时候,前面是四个人,承担着这棵木头的60重量,后面两个人承担其余的重量。

前面这四个人抬大木的时候也是四个人抬一个“掐钩”,这时候,挂“掐钩”的就不是绳套了,而是一根一米五六左右的硬木杠子了,在这根硬木杠子中间钉着二个“马掌钉”,把“掐钩”的半圆形铁环挡住,让“掐钩”在中间不能来回窜动,以保证四个人分担的重量的均衡。这根硬木杠子的前后都削出挂绳套的沟,以免绳套脱落窜动。

所以,六个人抬大木就是一个技术含量


状态提示:第108章工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