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碧辉煌的金殿上,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了自卑!那种被宿命死死纠缠的滋味让他失去了往日的理智与矜持。
也可能与命运的抗争早已经成了他的习惯,这次也并不例外,他在朝堂上昂然向圣人请命,声称愿意立即募集士兵奔赴洛阳,还有把握在数日内将安禄山的首级献于金阙之下。
“天下成平日久,别人或许害怕叛军,而我,封常清,不怕!”他信誓旦旦地说。
或许是受到了自己豪迈气概的鼓舞,他也明显感觉到圣人对他的态度好转了起来,心中不由得有些得意!
但当退朝后他冷静下来,才意识到自己似乎主动捡起了一个在火堆中被烧得滚烫的板栗。
他当然知道那些从未接受过训练的农民、平民、工匠和登徒子们打起仗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也当然知道,带领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对抗久经沙场的幽州铁骑,会是什么下场!
他懊恼地拍着脑袋,想起了自己的安西精锐,想起了留守在四镇的李嗣业、段秀实、席元庆、那帮兄弟。
“手头哪怕要是能有三千安西铁军,该多好啊!”他一面懊丧的想,一面马不停蹄地向洛阳奔去。
封常清知道的,天子李隆基何尝又不知道?
朝廷新招募的六万穿着崭新军装的“士兵”,成为叛军铁骑残酷碾压和练习劈刺的六万跟木桩,纵然封常清竭尽全力,也无法制止这群乌合之众的溃散!
……
战于武牢,大败!
战于葵园,又败!
战于上东门,败!
战于洛阳城,又败!
战于都亭驿,败!
战于宣仁门,又败!
……
当西逃的封常清在陕州遇到高仙芝的时候,他的六万新兵已经全军覆没。
或许圣人真得是对相貌英挺的高仙芝更加青睐一些。在长安和京畿道临时拼凑起来的五万人中,除了新兵以外,还有天子专门拨给他的数千御林飞骑,以及刚刚赶到五千河西边兵,还有他们的老搭档——宦官边令诚,也出任陕州监军,随军出征。
两位在安西叱咤风云的老战友,如今在这种情况下重逢,都不由得感慨万千。
“高帅!常清与叛军血战多日,全军覆没。叛军势大,且久经战阵,其战力不在我安西铁军之下,现有的这五万人也是临时拼凑的,六千御林飞骑虽然装备精良,但他们主要是跟在圣人身边担任护卫,从未上过战场,打起仗来也就是摆摆样子;五千西北边兵还算马马虎虎,但人数太少,编制混乱,真打起来也怕是顶不住!”封常清仔细分析道。
他左臂上还缠着纱布,伤口中渗出了殷红的血。
那是在洛阳城外,他被一支不知从哪里飞来的羽箭射中,如果不是他躲闪的快,怕是早已中箭身亡,而且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支羽箭绝不是什么“流失”,而就是冲他本人来的。很显然,有人曾经想一箭狙杀他!他层仔细看过那支羽箭,箭杆上有个“佑”字,十分特别。
但现在,他还顾不上说这些。
高仙芝作为久经沙场的百战名将,他何尝不知道这位老部下说的都是实话,但此时,他的眉头凝成了个疙瘩,一语不发。
封常清又说:“陕州以西本来有个函谷关可守,可成平日久,关隘已经废弃难修,而且一旦被叛军攻破,我们五万大军进入狭窄的函谷古道,则极有可能相互践踏。当今之际,我建议直接退守潼关,那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我们趁叛军还没有杀到,先构筑起防御,接下来就比较有把握了,否则,一旦两军在函谷古道中陷入混战,我们能战的兵少,再被叛军趁乱攻入潼关,那长安就危险了!”
高仙芝点头道:“封三,你说的对!我也正有此意,可是你知道圣人的脾气。他要的不是守潼关,而是要守住洛阳,甚至还要光复范阳!可是现在……哎……”,他叹了口气,语气中多少也带出些对封常清这么快就丢失洛阳的不满和责备。
封常清自然听得出来这些,但他也实在是无话可说。他定了定神,仍旧劝道:“高帅!我丢了洛阳,将来我自去圣人那里请罪,绝不连累高帅!可是,不守潼关,我军必败,长安危险呀!高帅!”
高仙芝听他如此说,心中也有些不忍,安慰道:“封三,你别这么说!有我在,不会让圣人治你罪的。咱们这是多少年的生死交情啊!”
封常清听了他这番话,双眼中已有泪光闪动。他虽然早年只是高仙芝的一名侍卫,但十几年下来两人在安西一起出生入死,同袍之情早已超过了手足兄弟!
高仙芝又说:“我知你说的是实情。但我只怕,一旦我军撤回潼关,是抗旨不遵,还是畏敌避战,恐怕就说不清了。”
封常清想了想,说道:“这样!给朝中的军报由我来写,责任由我担,然后请监军亲自送回朝去,向圣人说明原委。我相信圣人会从大局为重,体谅我们的忠心的!”
他又顿了顿,苦笑道:“反正我封三就是靠写军报起家的!”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听上去却颇有酸楚之意。
事到如今,高仙芝也只得点了点头,这的确是目前抗敌的最好策略。
但一想到边令诚,他又不由地重重叹了口气。
那个宦官还跟以前在安西的时候一样贪得无厌,这才刚到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