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恐怖悬疑>谜案追凶>第四回 相府风波四

嘉靖皇帝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自己过着奢侈的生活,却不能看别人过上好日子。举个列子好了,工部侍郎赵文华是一个有名的贪官,但是他很被嘉靖皇帝器重,原因就是他对嘉靖皇帝的胃口。赵文华在他的老师严嵩和师弟严世蕃的指点下,刻意迎合嘉靖皇帝的喜好。嘉靖皇帝对这个官员很满意,多次指派赵文华外出公干,让赵文华得了不少的好处。刚好赵文华从小过惯了苦日子发誓将来一定要住大房子做有钱人。赵文华将收刮来的钱物买了一座大院子,利用自己工部侍郎的职务之便,盖起了小楼。也因为太显眼了点,刚好被有心人利用,故意让嘉靖皇帝看见了。嘉靖皇帝虽然知道赵文华是自己人,但是他依然见不得赵文华过好日子,下令调查赵文华的案子。最后决定让赵文华一家人退还和弥补所有的损失,导致赵文华一家七代人为了还债都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嘉靖皇帝不待见裕王这个儿子,手下人也开始欺负裕王。虽然他们不敢明着欺负裕王一家人,但是这些内侍和宫女有办法让裕王吃苦头。裕王常年见不到父亲也就是嘉靖皇帝,所以想要告状也没有机会。凡是送往裕王府的东西只要数量对了就好,东西质量是最差的,甚至于是不能用的。张居正和谭纶第一次进裕王府的时候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因为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王爷过着这种生活。

裕王府外墙看上去很气派,因为这是当初一个藩王进京留住的地方,有皇家气派。但是进去之后才知道,里面几乎什么也没有。不要说是名贵的花草树木了,就连一些整齐的家具也没有。除了正厅和裕王房间有几件看上去还可以的家具之外,几乎都没有完整的用具。伺候裕王的内侍和宫女穿的衣服也是打着补丁的,更让他们吓一跳的是裕王王妃也是一身旧衣服。后来他们才知道裕王外衣是好的,里面的衣服也是打着补丁的破旧衣服。

就在张居正和谭纶第一次拜见裕王的时候,刚好内侍送来裕王府这个月的用度。按照惯例裕王这种皇子级别的成年皇室子孙,每个月可以领到三匹布一匹丝绸五百两银子的花销,还有各种食物和食料。可是张居正和谭纶看到的实物少得可怜不说,还有一些是不能用的。丝绸没有了,好像说是宫中节省开销省了。送来的两匹布料,一匹少了近一半,还有一匹已经发霉不能用了的。两百斤一袋的麻布口袋粮食一共十袋,可是里面都是一些碎米和陈米。所谓的时令蔬菜都是外面菜场卖剩下不要的那种。唯一的水果是一筐桃子,里面都是一个个长得既不好看又已经烂透了的。五百两银子的花销变成了两种纸片,一张是裕王主动孝敬父皇嘉靖皇帝建道场用的单据,还有一张是预祝嘉靖皇帝万寿的单据。也就是说不光这个月,就连下个月下下个月,裕王都没有生活费可以领了。

就在张居正和谭纶震撼的时候,裕王已经派人送走了人,他和王妃陈氏一起收拾东西。陈氏从一大堆几乎吃不来的桃子里面选出了七颗可以吃的,装盘让人送到裕王书房,等会请裕王和张居正等人吃。裕王在几个内侍的帮助下,把发霉的粮食处理了,剩下的陈米放进米缸,碎米打包给下人吃,发霉的米舍不得丢给小鸡吃。几个宫女在发霉的布料里面选好的,把碎布块留下做小物件的原料。后来才知道包括陈氏在内所有裕王府的女子都要做针线活卖钱才能养得活大家。

张居正比起谭纶家里比较富裕,他看不过去裕王这么生活,主动提出带一些食物过来。第二次上门的时候张居正一个人大包小包拿了不少东西,可是在宫门口给人拦住了。好不容易留下了一些东西,裕王吃了之后却因为受不了油腻拉肚子了。谭纶只送来几个鸡蛋,这让大家很高兴,陈氏舍不得吃,想把鸡蛋孵出小鸡养大。谭纶无奈地提醒陈氏,这些鸡蛋不能孵化,下次他会带一些可以孵化的鸡蛋来。这就是陈氏第一次和谭纶接触,陈氏也就是现在的陈太后到现在依然记得那个略带紧张的谭纶。

裕王生活在王府里面,几乎和外界隔绝,不要说是外人了就连活物也带不进来。鉴于裕王不能食用过分油腻的食物,活物又不能带进来,所以张居正和谭纶两个人想着办法给裕王带东西。当时的张居正和谭纶不但年轻而且关系不错,他们心里既同情裕王又想帮裕王成就大事,所以一心相帮裕王振作起来。张居正家里比较富裕所以他出钱,谭纶的新婚妻子会做一些既好吃又容易携带的小吃,所以由谭纶妻子做吃的。两个人借每次进王府给裕王讲课的机会,贴身携带食物通过宫门口的盘查。裕王每次见到他们都很高兴,不但可以了解外面的事情,而且可以好好的吃一顿好吃的。由于谭纶的帮忙,裕王府渐渐多了一些小鸡,小鸡长大不但可以下蛋而且可以吃肉,这样一来几个主子可以保证每天一个鸡蛋,一个月至少吃一次鸡肉了。不过裕王夫妻还是最喜欢吃谭纶妻子做的面饼子,只可惜当隆庆皇帝登基后,想要好好奖赏谭纶妻子的时候,谭纶妻子已经过世了。隆庆皇帝从此不吃面饼子,因为谁做的面饼子都没有谭纶妻子做的好吃,至少隆庆皇帝这么觉得的。

因为高拱、张居正和谭纶陪裕王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所以后来当皇帝的隆庆皇帝对他们最放心。裕王确定太子地位后,这三个人就不再留在裕王府了。高拱回到了翰林院当


状态提示:第四回 相府风波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