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章 加强文化
强邻在山里跟着老猎人寻找感觉,不肯回来,水凌入山陪同。
林语堂陪同伍连德一起建立涯州教育博士学院。两个人第一批招收的是本地的中小学校长们。也就是海南海北八属之地的中小学校长进行短训,也让30多名中小学校长帮助他们选择一座校址。
最后大家选择在西海岸线附近的靠山地的平原,林语堂很喜欢这里,空气清新,富氧而且湿润,与福建老家很相似。离海岸线距离又几十公里的样子,最好能够修一条公路通到海岸线。
苏珊娜拿出了九十万大洋,给他们作为第一期投资,以后由海南的工业支撑这个学校。
强霖以前的熟人,麦宜君、姬洛等文化人,也来帮助他们,并接受三个月的短训。
作为加强文化的一部分,伍连德主要是讲解国子监的一部分研究成果,包括教育框架下的一些弊端,以及改革的一些方向。也介绍国子监自己的师范学校的教育模式。
林语堂则讲解西方理性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以及相互妥协。
然后,重点研讨的是,在海南本地的家庭、宗教、以及落后习俗的环境下,你要想一个学生达成健全的理性人格,有宗教底线,能够理解这个传统的限制,能够与传统相处,而又不跟随传统,怎么办?
这三个月的点题,也就是说,海南培养的人,具有健全的革命的人格!不能残杀传统人士,也不能混同与传统人士。大家集思广益的研究,但是这些哲学方法很显然不是中小学 师范毕业生水平的校长们掌握的。
伍连德每天给他们补充哲学知识,让他们沿着一定个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林语堂作为助手,主要是对案例的讲解,以及一个学生在各种思想下,人格的形成的可能性。
这三个月的培训,普遍提升了中小学校长把握教育方向的能力。
比如对于党义的三民主义,校长们都处理成了众多传统的一个,学生们接受的知识很多,如何对待一个传统,怎么判断,是要教给孩子们的;而不是三民主义本身。
那么,形成三民主义的目标,还需要更多的原因,老师们给大家讲解牺牲精神,教徒的各种精神的坚持,最后发现结果必然是民主的、民生的;至于民族的,主要是平等,种族差异等等。
麦宜君等是教会学校毕业的,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
但是案例教学让她们很受教育。她们并没有多少教育实际,所以不太清楚一个人的成长脉络。
这次的案例教育,让她们更为审慎的对待每一个处境不同的孩子的矫正,还有如何建立他们的认知兴趣等等。
这个期间,强邻也经常来这里听课,因为案例教学中,他也能体会自己的认知系统需要什么辅导,还学习了不同孩子成长环境不同,有可能对心里的影响。
麦宜君、姬洛很不适应这个高中生强邻。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们也都接受了这个现实。原来的强霖飞走了,留下强邻小弟弟了。他们相处的很好,强邻总算有了玩伴。
在他们布置海南涯州教育博士院的时候,苏珊娜张芸英也开始布局文化领域。
苏珊娜首先成立一个叫做克莱尔教育推广基金会,宗旨就是建立教育学院,名字也都叫教育博士院,强化教育研究。她按照伍连德的解码:
第一是增强了西北教育基金,建立了庆阳教育博士院,主要研究满、蒙、藏理性教育的推广;建立了安庆大学教育博士院,培养江、浙、江西、安徽等地的教育研究家;建立了两湖教育博士院,赞助两湖教育改革的研究。
第二是增强了工农利益保护基金,在赣州建立了工农利益保护研究院,并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建立了监测调研机构。研究国际和中国工农利益保护机制的问题。
第三是代议制的议会制度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中国民众与现代议会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在岭南、上海、奉天、庆阳都建立了研究机构。
这三个系列,是强令庸最为关注的要点,所以张芸英决定拿出大量的慈善教育基金投入民间研究。
她雇佣了端纳等中国公信力比较高的国际人士,成立了项目发包资格审核小组,决定2000多万年度赞助金的项目发放。
张芸英的举动,震动了中国的政坛和教育界、文化界,以及国际学术界。
当时有几个国际论坛涉及到中国,一个是东亚论坛,日本主导,主要靠日本的庚子赔款支撑,由亲日派老留学生把持,他们主要就是殷汝耕等后世华北维持政权的头面人物。
另一个是环太平洋论坛,主要是针对中国和南亚,但是南亚都是殖民地,只有中国和泰国是被挟制的独立者。这个论坛是由左翼基督教人士把持,由支持殖民地独立倾向,也有倾苏,赤化的动向。
对于端纳把持的基金会,这么大的社会研究,以及教育研究的资金投入,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终于有人分析出了这个项目与强霖失忆的关系,写出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文章,《后强时代,强系慈善资金开始发力》。
它分析,基金掌舵人苏珊娜张,具有法国、美国留学背景,中国国子监元老伍连德南下配合,他们将继续强霖的事业。
端纳则直接对报界说:“我对于资格审核有全部授权,这些钱是国际范围内招标,并不局限中国人,但主要针对中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