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节重返故园(下)
面粉不同于原料,保质期不是很长,存放久了,就会结块变质,无法食用,就得销毁。存着不行,但卖出去就意味着血本无归,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回家。不卖是等死,卖是找死。年底,银行开始催贷,职工的奖金、福利也不得不发。厂里开了几次会,决定先销售一部分,以解燃眉之急,余货等年后再说。年后说到就到,粮价仍然没有如愿回暖,可天气却一天天转暖,暖得库存的面粉越来越难以保存,眼看都无法再存了。最后,在一九九七年一季度末,厂里不得不忍痛销光了所有面粉,同时也赔光了全部家底。从此,光景一落千丈,仿如雪上加霜。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一贯乐观且点子奇多的刘厂长也没辙了,大会小会上,一次次地号召职工集思广益,群策群谋,从厂子的实际出发,大胆想、大胆提一些有助于企业起死回生的好思路和好项目。但大家整天呆在厂里,思想被束缚在四堵高墙之内,对外面的情况几近一无所知,哪里还有什么好想法、好主意。要说了解一些外界信息,也都是些消极、负面消息,如今天这个厂子倒闭了,明天那个厂子要关门了,后天某地方的职工要集体上访了。一直以来,大家对面粉厂能在周围企业的一片倒声中巍然屹立心存优越,也十分佩服刘厂长的人品与能力,觉得他头脑聪明、能说会道、为人正直、身先士卒、严于律己、宽待职工,是面粉厂不可替代的擎天之柱,都说有他在,厂子无论如何是走不到倒闭这一步的。大家都自豪地逢人便说,面粉厂是个可靠的避风港,是个最安全的保险箱,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险和风浪,但想不到一夜之间,居然会走上穷途末路。
对我而言,虽提不出让厂子扭转困境的好办法,但几年来却真切地目睹了厂子走到这一步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厂里既舍不得在职工教育培训上投资,更舍不得在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调整经营项目、拓宽增收渠道上花钱,就连了解市场变化和产品价格波动的行业报刊都订得极少。企业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经营,如一头只顾低头拉车不懂抬头看路的老牛,职工们不是一群聋子、哑子,就是一群骑在瞎马上的盲人。众人一个个稀里糊涂,对行业发展趋势、产品价格走势、市场变化形势都麻木不仁,一无所知。一年十二个月,企业生产时断时续,满打满算也不过三个月,其余九个月干什么?不是闲坐在一起聊天、打扑克、下象棋、打台球,就是聚在会议室里开会学习,听教师出身的刘厂长讲课。要说刘厂长有才,那绝对不是吹,可谓系统内外众口皆碑,不仅肚里东西奇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且还口才极好,那张嘴只要愿意打开,连续讲上五个小时都绝不重复一句。
刘厂长召集职工们学习时,一般以念报为主,但厂里那几份报纸很不经念,根本吃不住一日几个小时的轰轰碾压。没报可“碾”时,刘厂长开始发挥其首屈一指、无可比拟的特长,给职工们讲起了国学,远到诸子经典,中到唐诗宋词,近到现代文学。不讲这些时,就纵论天下大事,什么鸦片战争、百年风云、东欧剧变、波黑战火、北京申奥、三峡上马,等等。谈起这些东西来,刘厂长简直是口若悬河,如数家珍,但唯一闭口不谈或鲜谈的是,如何把这宝贵的八九个月利用起来,筹划一些与粮食生产相近的项目,为避免面粉厂日后走向不测提前准备几个可供及时启动的预案。
职工们什么都不懂,呆子似的,刘厂长讲什么就听什么,一个个不是温水之蛙,就是井底之蛙,全然不知这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早已暗流涌动,这四平八稳的独木舟正面临着沉没的风险。就连我这个一贯刊,几乎大都来于妻从单位找来的那些过期或即将过期的被视为废品的无用东西。不要说书报了,就连不时给刘厂长写材料用的稿纸,都是妻从她单位领来的。上面赫然印着的“玉水县煤炭集运站稿纸”标识,让刘厂长直皱眉头,好几次还不好意思地说,宁枫,别用这种稿纸,这——这。我嘴里虽连连称是,心里却不由得犯嘀咕,不用这种稿纸,用什么稿纸呀?总不能让我自掏腰包出去买吧!妻找来的那些书报,如一扇扇窗口,虽时关时启,但却让我一天天地感受到了表面上歌舞升平、形势大好的面粉厂即将面临的危机和走向深渊的必然。
但在面粉厂这个世外桃源的盛世中,我一个远离决策圈的门外汉绝不可能去说一半句有违大好形势的话,更不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因为刘厂长一贯对兄弟单位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这种一哄而起、乱象丛生的多种经营活动不以为然。几年前,在楼台市粮食系统,最先受到市场冲击的当数基层粮站,粮站在粮价刚刚放开之后就摸不着北了,为了生存,被市场逼得最先搞起了多种经营,有的开石料厂,有的建轧钢厂,有的搞起了车队跑运输,有的捣鼓起了养殖业,但搞来搞去,几乎没有一家盈了利,而面粉厂却在刘厂长的正确领导和运作下,紧抓面粉生产经营不放松,闯过了一个个急流险滩,虽不能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却也一枝独秀地活了下来。
万没想到,粮价过山车式的波动轻而易举地将被称为粮食系统东方不败的面粉厂逼上了悬崖峭壁。当这一天真正来临之时,全厂上下竟无一人相信这是一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