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5日,中国还在庆祝着属于自己的农历春节,而除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有另外一件事在鼓舞着人民的信念。
羲和工程,即将迎来最重要的时刻,人类的脚步,将会踩踏在那个比群星都要耀眼的月亮上,载人登月行动,在长久的训练和演习之后,终于闪亮登场。
2月15日的夜晚,注定是一个让人难以入眠的夜晚。
在这一天晚上,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彻夜难眠,民族主义兴起的国家中,每一个国民都在目不转睛地观看同一个电视节目——由华联宇航局实况转播的登月行动!
与此同时,全世界十几亿拥有电视机的外国观众,他们也把目光聚焦在同一个画面上。中国人已经打算将人类送上月球,即使是政治上有所分歧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得不关注起华夏联邦登月宇航员的一举一动。
在这一刻,华夏联邦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亚洲,而是全体人类!
在美国的大多数家庭中,用的还是中国出口的黑白电视机,昏暗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三个身着白色臃肿服装的人。
对于西方人而言,这是三个人陌生的中国名字,但是现在,这三个名字将被历史铭记:魏存阳、古明耀、林瑞。
其中两位来自华夏联邦军方,一位来自民间,魏存阳是革新会的成员。古明耀则是王牌飞行员。而林瑞却是一个生物学家。
没人知道政府派一个生物学家上月球做什么,当然林瑞的生物学专家身份也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人们更关心他的作为宇航员的这一份兼职。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在则成为了羲和工程的指挥中心。
这里是华夏联邦自1938年11月创建的远程导弹试验基地和卫星发射中心,由于羲和工程,华夏联邦宇航局也得以建立,并且将基地就设在文昌,在原本一处军方导弹基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
华联宇航局成立后,又在文昌这里逐渐建立了火箭发射工位,用来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
于是乎。发射场由隶属于华联宇航局的国家航天中心与华联空军共同管理和使用。
在羲和工程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研制“巨灵神”重型运载火箭的同时,华联宇航局就把这里定点为登月火箭的发射场,并修建了三十五号发射区。有两个发射塔架。
这里不但有通畅的水路,能保证将魁梧的“巨灵神”火箭从水路运送到位,主要是因为此地濒临太平洋,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发射任务之后将直接坠落到大海里,不会对地面人员造成威胁。
发射区配备了垂直总装测试大楼、发射控制中心、专用码头、巨型履带运输车的运输道路。主发射塔架距离垂直总装大楼千米,副发射塔架距离垂直总装测试大楼千米,两个发射架相距2.5公里。垂直总装测试大楼是“巨灵神”火箭和月神飞船的总装厂房。厂房长230米,宽180米,高172米。有4个总装工位和8个测试间,可对火箭45个分系统进行测试检查。
发射控制中心在垂直总装测试大楼旁边,有3个发控室,每个发控室配有470台监视、指挥、控制设备。密如蛛网的计算机系统可对火箭3000多个项目进行测试。
电视监视系统配有80个摄像头、100个监视屏,总装测试大楼、发射塔架、乃至火箭燃料加注库房里面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无处不在的“法眼”。
毫无疑问,这一天,将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历史性一日。
从午夜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万观众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4000名记者就开始云集位于海南文昌的华联国家航天中心。
到了四点,所有参加登月飞行的3名航天员,魏存阳、古明耀和林瑞就起床了。他们洗了澡、刮了脸。然后享用了返回前在地球上的最后一顿早餐。
在吃完早餐之后,他们便穿起了那一套厚厚的宇航服,坐进豪华的面包车中,开始前往三十五号主发射台。
首次载人登月飞行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羲和十二号”。其中,指挥舱和服务舱被称作“月宫”。登月舱被称作“蛟龙”。
9点18分,天空中风和日丽。能见度极好。
“巨灵神三号”火箭点火升空,在滚滚的浓烟、烈焰和震天动地的轰鸣中,“巨灵神”火箭托举着顶端的羲和十二号飞船,如离弦之箭,笔直的刺破蔚蓝的天空,朝着太空前进。
当火箭拖着500多米长的烈焰尾巴离开发射架的时候,位于指挥室中的工作人员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从地球到月球有38万公里之遥,在这段漫长而又充满艰难的旅途中,航天员魏存阳、古明耀和林瑞精心操纵着飞船顺利地完成了地球轨道飞行、奔月轨道飞行和环绕月球轨道飞行。
在处于加速状态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承受七个g以上的重力,引力的存在使得惯性不断的挤压着他们的身体,带来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压抑。
但是三个人都必须咬紧牙关,忍耐着这一切。
在飞行过程中,3名航天员除了完成每天必要的工作和休息外,还进行了多次电视转播。他们拍摄的指令舱、登月舱以及太平洋和亚洲大陆的画面,让地球上的十数亿观众都是大饱眼福。
经过了4个昼夜的紧张飞行之后。羲和十二号飞船终于飞到了预定的月球着陆点上空。3月18日。醒来后的航天员们开始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按照预定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