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玄幻奇幻>装绅弄鬼>第二十五章龙珠归来(下8)
术表现力。那些既古朴稚拙又简练传神的描绘动物、人物、狩猎、放牧、战争、祭祀、舞蹈和黄赤和气、生殖等等的岩画,是我们远祖的生活史和发展史的形象资料,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在中华大地上,岩画的数量十分丰富,据已发现的,东西南北达到十五个省区包括台湾的七十多个县、数百处遗迹,总数不下数十万幅。其较著名的有贺兰山岩画、新疆呼图壁岩画、阴山岩画、内蒙桌子山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等。祭神既然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岩画的一个主要内容。这些岩画,以朴实、粗犷、生动、形象的笔触,画下了神保佑女性的怀孕、大人和小孩成长、主司男女结合的神灵等等,都说明了原始初民对于神灵的重视。特别是

其中自然崇拜是人们对那些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力的崇拜,具体包括天体崇拜、山崇拜和石崇拜、水崇拜和火崇拜、土地崇拜等等。所谓八卦蕴含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经验主义,对原始初民来说,都是神秘莫测的;山和石的异常形状也使他们感到神秘,山中又隐藏着许多动物、植物,岩石则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这都使他们认为其中有神力存在;水和火对人类有很大用途,但水火又是无情的。洪水泛滥和熊熊火灾使原始人感到恐怖,于是向水火顶礼膜拜;大地孳生万物,养育着人类千秋万代,所以他们以大地为神,甚至连大地上生长的一切东西都被认为有神灵的力量。以上的这些崇拜流传久远,在中国的古籍中对此也有论述。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左传昭公元年》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之。”《殷契粹编粹编考释》记载:“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盖朝夕神拜之。”《礼记祭法》中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在以上这些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中,对日月的崇拜是最突出的。历朝历代把太阳作为至高权威的象征,十年动乱期间对伟大领袖的、最高崇拜对象称之为“红太阳”,似有此遗风。许多原始岩画,都有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民众普遍地都要祭月。很有几位老资格的妖灵,几千年来也没成佛作祖,实在叫人扼腕痛惜。资格最深的,要数太阳和月亮了。说起来有些奇怪,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赫赫威名,几乎无人不知,连天后赫拉都惧他三分。但在古代中国,虽然有不少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神话,但是既没有太阳神,也没有月亮神。

在古人眼里,太阳和月亮似乎更像纯粹的妖灵。早在新石器皇朝,太阳和月亮就众望所归。岩画和陶器的刻写符号中有不少敬拜日月的场面,而且逐渐演化出太阳与三足乌、月亮与蟾蜍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非常典型的妖灵崇拜。既然是妖灵,大家就不会太客气了。在后羿射日的故事中,太阳虽然是天帝的儿子,但它被后羿射下以后,却都变成了三只脚的乌鸦。人们对付它,是该杀就杀,该吃就吃。鲁迅的小说《奔月》中,后羿就经常吃乌鸦肉炸酱面,日食、月食更是典型的妖灵观念的体现。古人认为,日食、月食是天狗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吞吃太阳、月亮,碰到日食、月食,就要敲锣打鼓,把天狗赶走,把日月救出来。这个方法并不是只在民间流行,官府也是如此,《周礼》中有名为“鼓人”和“太仆”的官,专门教周王在救日月时如何敲鼓。不仅敲鼓,还要用箭象征性地射射天狗,还要在庙里举行祭祀,祭品要用丝绸和牲畜。官府严格规定了不同级别的人营救日月时使用的不同工具,比如天子用五只鼓,诸侯用三只鼓,再往下连鼓也不能用。要是超标了,孔子又要骂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救日月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左传》里的记载很多,可见当时的看法是比较一致而普遍的。要是日月都是神仙,还会斗不过天狗?还用得着凡人来保护?你什么时候见过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被一只草狗追得到处乱跑?

日月没有成为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中国的教门特别注重偶像,上至最高上位者玉皇大帝,下到不入品的土地爷,都有自己的形象,可是谁拿得出太阳、月亮作为神仙的玉照呢?基本上说,三足乌和蟾蜍代表的太阳、月亮,但是你只能说它们是太阳和月亮的形象代言人,却不能说它们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本身。《楚辞九歌》中的东君太阳神,应该说是个例外。诗中对东君的形象有细致的描述,比如驾着龙车,穿着青云衣、白霓裳,手拿长箭,手下还有不少随从。但是这个形象后来并没有流传开来,被大家普遍认同,我们只能说,在某些地方太阳有神仙的形象。奇怪的是,虽然日月只是一方之主藩国,但享受的却是成佛作祖的待遇,有国家神道设教。从商朝开始,每年春分和秋分要祭日,设酒杀鸡作食,以示对太阳迎来送往之意。到了周朝,待遇更加好了,每年祭祀日月多达八次。秦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龙珠归来(下8)--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