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钢铁风暴内>53章 奉天战役7

轰轰轰………..

数十发150野炮弹相继落在下河湾村松软的泥土上。此时附近的百姓早已经逃散开去。不然单是这场炮击就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会枉死。

数十发一轮的炮弹轮换着次数扑天盖地而来,落在日军头顶上,下流湾村的日本守军一遍又一遍在火炮下煎熬。战壕内的泥土簌簌地落下,呆在战壕里面的日军一个个都变得跟个泥人一样。相对来说75对于战壕内的日军来说声势虽然不小,也能震得人头昏眼花,但还无法给于日军大量的杀伤,真正让日军感到恐惧的是第7旅的150迫击炮。一道道抛物线从空中跌到战壕内,每一次爆炸,周边的日军均是死伤枕藉。

上面的日军根本没办法冒头,飞溅的泥沙让人眼睛都难以睁开。

“天照大神在上,这些便是上面一直所说的弱小的支那军队吗?”一些混杂在正规军里面的在乡军人在炮火下喃喃自语,抵抗第7旅的信心在不断动摇着。

炮火进一步向日军阵地延伸,上面喊杀声惊人。上千军队的脚步与喊杀声逐渐靠近。

躲在战壕内的日军摇晃着头上的泥土,钻出壕洞。此时冲杀在前面的第7旅士兵已经跳下战壕。

姜立听到战壕内操着一口京都腔日语的喊杀声喊起,心里鄙夷地一笑,日军的刺刀对于此时的第7旅来说,确实称得上是一绝,可姜立如何会用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去跟日军拼刺刀?坦克仍然用一往无前的气势冲锋着,姜立迅速地跃进第二道战壕,两边密密麻麻地是日军士兵,姜立抽出两把勃壳枪,左右开弓,砰砰砰…..一连串子弹声响起,这些日军操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冲上来,连姜立的皮毛都没碰到,一个接一个倒地,有手枪谁会再去拼刺刀,真是白痴。

匣子里面的子弹打得差不多的时候,陆续有其他士兵跳进战壕。将这一截的日军陆续清理。跳在第一线的大多是手枪队,仅管不是所有人都有姜立这样的枪法,不过人手一杆二十响,比起拿刺刀跟日军硬干要强了数倍,毕竟拼刺刀,第7旅还不是第二师团这种精锐老鬼子的对手。这也是姜立跟着大队上阵冲杀的原因,在还未彻底熟悉这支部队的情形下,很多情况得在战场上才能见机调度指挥。一个好榜样很快能引起其他士兵的效仿。

“团座,你这杀日军的速度也太快了吧。”杨彪见姜立跳下战壕,唯恐姜立有个什么闪失,不过任凭他如何迈着步子,都跟不上姜立的速度。只是迟了小片刻的功夫,跳下来时,两侧已经尽是日军的尸体。后面跟着下来的士兵也满脸都是鄂然之色。

“你们平时的训练都太稀松了,等以后有空了,让我操练一番,速度就提升上来了。”

“那敢情好。”杨彪连忙点头,只是看着姜立的反应速度,还有那长了眼睛一样的枪法,能学到这手本事以后在战场上什么日军杀不了?不过后来训练时杨彪才知道什么叫做痛不欲生。

战壕内残留的日军很快被清理干净,超过两百日军阵亡在战壕之内,其中过半死于第7旅的炮击。

上千人簇拥着8辆坦克蛮横的一头撞在日军防线最薄弱的地方。

轰,轰!日军的战防炮喷吐出致命的炮弹,坦克连两辆坦克被打成了一团火炬。不过剩下的6辆坦克很快将日军的战防炮摧毁了。坦克上的机枪一梭子扫出去,冲在前面的日军也成片被打倒在地。

姜立呷了呷嘴,可惜没有苏联t34那样的坦克,姜立对历史并不算太熟,可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成名武器却知之甚详。包括苏军在二战史上大名鼎鼎的t34,号称性价比最高的主战坦克。滚滚钢铁洪流是连德军在后期也感到恐惧的东西,事实上在t34刚被研发出来的时候,在苏联是并不受重视的。如果能搞十几辆t34,可以一口气把眼前的日军给彻底打穿,就是日军那可怜的3734,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发动机,履带研究,悬挂系统等等。

不过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特别是民国的技术研究人员其实也是很有才华的,只是缺乏足够的发挥平台,比如此时奉天兵工厂就已经在开始研究十发的半自动步枪,并且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这种步枪一旦研发出来,哪怕是在整个世界也是十分先进的。不是之前进兵工厂,姜立也绝想不到奉天兵工厂已经累积了这样雄厚的技术。

总之现在控制下的张学良大帅府价值一亿几千万美元的黄金,还有东北银行,中国奉天支行里面加起来也有几千万,买一些器械回去,总是能做不少事的。以奉天兵工厂为基础,在陕西打造出一条军工体系,抗战无疑会轻松很多,不过要做到这些需要大量的人才。

姜立又结果了一名日军的性命,这是在战场上死在他手下的第十七名日军。两个营后方是一地的尸体。有第7旅士兵的,更多的则是日军的。

看着已经被截断的日军,姜立冷然一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先圈住一部分,将其消灭掉,再逐步吞食剩下的关东军。

“八嘎,无能!”天野六郎得知自己的旅团部竟然被支那军截断在浑河东南岸长不过十里,宽不过三里的狭长地带上,震怒的同时,也对支那军表现出来的强大突击能力惊恐不矣,此时被截断在支那军包围圈内的在对方的连番猛攻之下,已经只有两个不满员的大队,还有一些在乡军人,真正的作战主力不足一千六百人,加上在乡军人也只有两千五百出头,如果


状态提示:53章 奉天战役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