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14章 昙花一现的光明

【事拙的王允】

董卓死后,整个长安城内一片欢庆,大家都高呼万岁,共同庆祝国贼被诛。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和和平已经降临,殊不知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美丽而已。

因为策划诛灭董卓的巨大功劳,王允得以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随后王允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他一起处理朝中事务。同时,王允派出张种为使者安抚关东的各路诸侯,另一方面对于西凉军他接受了董卓几个重要部下徐荣、段煨、胡轸的投降,接着调动兵马讨伐不肯投降的董卓的女婿牛辅和董卓的亲族董越。

王允在除去董卓、执掌朝政之后,他的为人处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王允总是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大事,现在他则居功自傲,什么时候都摆着一付直脸,不假人颜色,做事情也开始逐渐独断专行,听不去别人的建议。

董卓对蔡邕有提拔之恩,董卓死时,王允正好和蔡邕在一起,蔡邕不由感到悲叹,于是为董卓而叹息,王允看到之后,大怒!责问说到:“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于是将蔡邕下狱,后来有很多人为蔡邕求情,王允都不允,最终蔡邕死在狱中。说来蔡邕劝阻董卓杀卢植,称尚父,并没有做过什么恶事,仅仅是因为董卓的恩情为其叹息,便丢了性命,王允这也太过于正直和无情了吧。

再如何处理西凉军方面,王允则犯下了重大的方向性错误,他对那些西凉余党斩尽杀绝,没有给对方留下希望。王允曾经准备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但不久后他又反悔。

对于那些投降的西凉军部队,王允准备将其中将领全部免职,然后解散西凉军,甚至计划派关东军去控制他们,这些举措都让那些西凉部队和西凉的百姓们都非常惊慌,认为朝廷准备会对他们动手。曾经有人向王允提议,让皇甫嵩去带领那些西凉部队,只可惜他不听,一意孤行。王允认为只有关东军是可靠的,西凉军无法信任,后来,牛辅死掉了,王允也没有去招抚牛辅麾下的将领,最终导致他们起兵进攻长安。

【西凉军的绝地大反击】

在董卓的西凉军系统里面,董卓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后面是那些中郎将,如:吕布、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人,再后面就是一些校尉,这批人就比较多了,包括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华雄、贾诩、李蒙、王方等人都是的。董卓没死之前,吕布被他带在身边保护自己,牛辅、董越、段煨等人率兵还屯驻安邑、陕县、华阴一线,以阻挡关东群雄西进长安。

董卓死后,吕布成为了王允亲信,段煨、胡轸、徐荣也先后向朝廷投降,牛辅、董越因为和董卓的关系太深,拒不投降。为了对抗王允和吕布,屯驻华阴的董越急匆匆赶往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结果不想羊入虎口被多疑的牛辅杀了,这下董卓的女婿牛辅实际上就成为了西凉军的新老大。那个时候李傕、郭汜、张济、贾诩、董承等几个人都在牛辅麾下,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奉牛辅之命正在中牟率军攻打朱儁。

得知牛辅当上西凉军的老大之后,吕布立刻派自己的老乡李肃进攻陕县,但李肃并不给力,被牛辅打败,吕布大怒之下把逃回来的李肃杀死。可没有等到吕布再有动作,牛辅因为营中有部分士兵半夜背叛出逃,以为大家都背叛了他,于是他带着几个亲信和一些金银珠宝逃了出去,结果被自己的亲信杀死,头颅也被送给了王允。

等到李傕、郭汜击败朱儁洗劫完陈留、颍川回来以后,大家开会一看,发现自己的老大牛辅的头颅已经在长安了,这下这些将领都纷纷灰心意冷了,觉得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连带头的人都没了,还打什么打?那些董卓任命的中郎将都死的死降的降,他们就连投靠别人都不知道投靠谁。

可能他们也等了几天,希望朝廷可以赦免他们,但随后发现王允没这个意思,于是他们想了想,干脆散伙吧,大家各回各家。但这个时候,贾诩站了出来,说道:“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我们的老大董太师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最终都被贾诩说服,于是他们重整军队,联络诸将,开始向长安进军。

王允知道以后,立刻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迎击,他觉的不就是一些校尉吗?看我用两个中郎将压死你们。但很可惜战争是不能这么简单计算的,因为王允在长安城里的一系列措施,已经让西凉军的军心思变,双方在新丰交战结果是西凉人胡轸率部投降,辽东人徐荣战死!这一战大胜之后,李傕、郭汜、张济等人的联军气势大大提升,随后他们还会和了樊稠、李蒙、王方等人,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余万!

初平三年五月(192)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十余万联军包围了长安,吕布则率军据城而守。期间,非常少见的,吕布和郭汜在城门下来了一次单挑决胜负,但最终结果是郭汜的部下们跑的很快,救援及时。如果他们来迟一步


状态提示:第014章 昙花一现的光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