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斩衰,手执直杖,住在庐,进食稀粥,睡在草苫上,用土块当枕头,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表示无限的悲痛,三年的守丧期限,实际上二十五个月就结束了。虽然孝子的悲痛还没有结束,对父母的思念仍然存在,可是守丧的期限却到此为止,这是因为对死者的怀念总得有个停止,对于活着的人也总得恢复正常生活。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只要是高等的动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不知道爱护自己同类的。就说大的鸟兽,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同伴,过了一月,过了一季,还要拐回来巡视;经过过去居住的巢**时,必定要盘旋,要号叫,要徘徊良久,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即使像燕子、麻雀一类的小鸟,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鸣一阵,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所有的高等动物之中,没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对于死去的双亲,至死也不会忘怀。如果由着那些愚蠢无知和或者**无羁者的意思去办,他们就会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会忘掉。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那岂不成了连鸟兽也不如了,还怎么能够让大家过集体生活而不发生混乱呢?如果由着那些讲究礼仪的君子的意思去办,三年的丧服,二十五个月就宣告结束,就像弹指一挥之间那样地迅速。如果成全了他们的心愿,那将是哀痛永远没有结束之日。所以先王为贤人和小人制定了一个折中的礼节,使大家都感到合情合理,然后除去丧服。
那么丧期为一年的丧服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回答是:为某些至亲而不至尊的亲属服丧满一年就应除服。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是:一年之中,天地已经运行了一周,四季已经循环了一遍,天地之间,万象无不更新,所以制定出一年的丧服来效法它。
那么为什么有的丧期是三年呢?回答是:这是为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丧期延长一倍,所以要过两个周年才除去丧服,那么丧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为有的亲属赶不上之亲那么亲,于是丧期也就达不到一年。
所以五服之中,斩衰三年是最为隆重的丧服,绝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轻的丧服,齐衰一周年和大功九月是二者之间的丧服。这种规定,上则取法于天,下则取法于地,中间则取法于人情,人们之所以能够集体生活而又和谐一致的道理都表现出来了。所以三年之丧,是人情味十足的一种礼仪。这种最为隆重的礼仪,是历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来无人违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经实行了多么长的时间了。孔子说: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为之服丧三年,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丧礼。
*********
(39)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不了作为边缘。它的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是我国最早的服装之一。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唐代马周稍改其制,在下面著襕(lan)及裙,名为襕衫。宋代又有仿古礼制作的深衣,为士大夫祭祀冠服的礼服。深衣作为一种服饰制度在礼法慎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古人穿的深衣,是由一定的尺寸样式的,以合乎规、矩、绳、权、衡的要求。深衣的长度即便再短,也不能够露出脚背;即便再长,也不能够拖拉住地。裳的两旁都有宽大的余幅作枉(宽度,是深衣下缉的一半。袖子和上衣在腋下连合处的高低,以可以运肘自如为原则。袖子的出手部分的长度,以反折过来刚好到肘为合度。腰间大带的位置,下面不要压住大腿骨,上面不要压住肋骨,要束在大腿骨之上、肋骨之下的无骨部位。
深衣裁制的方式:上衣用布六幅,下裳用布六幅,共十二幅,来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圆形的袖口,用来象征圆规。方形的交领如矩,用来象征品行方正。背缝像墨线似的从后背直到脚后跟,用来象征品行正直。裳的下缉像秤杆秤锤,用来象征公平。袖口之所以象征圆规,是为了举手抬脚都合乎礼帽;背缝如墨线和领口如曲尺,是表示为政要正直,品行要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