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青春校园>文道宗师>第五十二章 两正一邪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侠客已死,武侠当立!”

孙教授拿着一份《南方日报》,这是今天早上刚送来的,下方一则新闻标题引起他的注意。

江南市是侠客大本营,时不时的还能在当地报纸上看到此类消息。

其它新闻类刊物,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侠客两个字。

古典文献学教授是表面上一个身份,从二十多年前的侠客时期,孙教授就是著名的侠客作者。如今还记得他名字的读者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或许也有人看过他的作品,但只知道侠客三大家。

侠客三位大家,孙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他本名孙方仁,笔名孙长卿。

“这是仿照黄巾起义的口号,黄巾革了东汉的命,这个是要革侠客的命?”

六十多岁的老教授眉毛皱皱,有些无奈。

有心无力,说起如今的侠客,全国也没几个了,作品能见诸报刊杂志的,满打满算不过数十人。

读者群的萎缩是一方面,另外侠客,也无法做出突破。

这个类型的文学没有新作者加入,等到上了年纪的作文学消亡之时。

作者也要吃饭,而真能把写侠客碗的,连他在内,全国不过三位。

孙长卿、司马鸣风、东海散人。

侠客读者群宣扬的侠客三大家中,有两正一邪的说法。

孙长卿和司马鸣风的作品比较正统,文字深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被称为两正。而东海散人的作品却文字奇诡,剑走偏锋,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被称为一邪。

孙老教授,也就是侠客大家孙长卿,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

正邪不能单看文字风格,还要看作品的思想内核。

东海散人的作品中,文字有异,但作品内核依然是传统文化那一套,而司马氏作品宣扬的却多是个人自由。

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最近十几年,华夏和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自由思想也随之占据一部分读者的头脑。

但研究华夏传统文化的孙长卿,态度是反对的。

从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包括那些圣人、思想家、教育家等人,教导后辈时,从没教过这一点。

华夏文字带“自”的也多不是什么好词,自我、自满、自诩、自惭、自大……

即使有些好词,也是自尊、自谦、自强……从来没有说过自由。

连自信都没有,也是从西方传来的。

你说你自信,这没什么,但同时心中若没有自谦,那就自大。

这是因为东西方社会组成基础本就不同,人家是由个体为纽带组成社会,华夏社会却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除非你是孤儿,否则,一出生就陷入家庭的小社会里,怎么自由?

所以华夏是家国天下,推翻帝制后讲国家。

如今快变成单纯的口号了,甚至听说有网友拿来当作笑话、口水话。

孙长卿为此专门花时间,研究西方主流国家的文化,发现它们也不是绝对自由。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绝对自由的结果就是混乱,必然有调和个体矛盾的规则,那就不可能自由。

那么司马鸣风用作品中的侠客,宣扬自由思想就是错误的。

至少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故意曲解自由的真意,把西方思想进行阉割后,有意或无意的灌输给读者。

如果真说侠客三大家有两正一邪,那么邪的那个,不是东海散人,而是司马鸣风。

这是孙长卿的看法。

所以他一直对那个司马鸣风成立的侠客协会看不上眼,从来没有接受过邀请,倒是和东海散人见过一面。最后发现对方只是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学国文老师,有年龄代沟,之后再交流就换成了电话。

……

“一个高中生?”

《南方日报》的这则新闻援引的是网络信息。

前两天的武侠广告和沈哲那首桃花诗都在上面,因为侠客文学如今已经太过沦落,武侠一词在现实媒体中,没有引起什么波澜。之所以出现在报纸上,主要还是那首桃花诗太惊艳,媒体也不能无视。

“好一个隐世神仙!”

孙教授眼前一亮,马上脑海里迅速构思一个侠客角色。

旋即摇头失笑,他已经两年多没有创作新作品了。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就算再写,也是无趣的重复,没有找到突破以前作品框架的方法之前,他不准备动笔了。

不如把精力放在教书上,或许能培养出几名新作者。

知道不太乐观,现在的年轻人更爱看一些青春文学,要么是全白话历史起来轻松。

甚至有些翻译过来,看起来古里古怪的文字,也有很多爱好者。

接着就看到《华夏青年》推出武侠专栏的消息,孙教授眯着眼睛仔细寻找蛛丝马迹。

可惜广告中只是透露了一个新概念,没有具体内容。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一名学生敲门进来,站在三米外恭敬道:“孙老师,我们想邀请您参加今天晚上的协会活动,不知道您有没有空?”

孙教授笑道:“你们年轻人的活动,我一个老头子就不参加了。”

那名学生却道:“孙老师,这次活动主要是讨论一首桃花诗,到时候我们古诗词协会想听听您的点评!”

“哦?”孙教授一怔,把手中的报纸推过去,“是这首诗?”

学生上前看看,点头道


状态提示:第五十二章 两正一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