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六零四章 东北战事再起(二)

剿灭了阎海山部土匪,令张作霖收获颇丰,仅是收障的土匪喽啰就达120余人,另外还有不少的粮食物资。这时张作霖部己收纳了新的土匪成员近500人,因此张作霖在近期内不打算再出击,而是先将新收纳的土匪成员整编并训练好。

和人民军的这一个连在一起并肩作战了两个多月,张作霖也学到一些东西,由其是人民军的训练方法,让张作霖颇感兴趣,也在自己的队伍中推广,不过原来队伍毕竟是张作霖的老班底,总不能完全推倒重来,只能逐步的改进,而现在正好拿这批新收纳的成员练练手。

不过就在这时,张作霖接到了人民军的命令,要求他立刻率领至少2000的部队,赶赴沈阳,参与护卫铁路沿线的工作。

原来华东政府决定首先发动满洲里战役,彻底击败俄军,因此也立刻着手准备的工作,这时中东铁路已经全线修复,可以通车,将在这次战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铁路的保护工作也被列入重点。

自从英法两国宣布组成联合远征军之后,日俄两国也进入战备,同时为了破坏人民军的备战和后勤供应,日俄两国的间谍人员也向人民军发起了十数次袭击,由其是铁路,成为日俄两国间谍的重要袭击目标,在一个月内己发动数次对铁路的袭击,不过人民里的守备严密,加上日俄间谍人员能够携带的**有限,因此并没有给铁路造成大的伤害,仅有一次让铁路线出现中断,但经过铁路工程兵的抢修之后,仅仅只中断了5个小时,就又重新恢复。

不过现在人民军的第2、3军都集结赶赴哈尔滨,准备对俄作战,尽管从驻守鸭绿江边的第5军调来一部份军队,但也不足以弥补2、3军撤离之后的空缺,因此未来的铁路防护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这时青岛方面已经做出决议,在东北地区设立东北战时管理委员会,负责在战争期间,全面管理东北的军政事务,由秦铮担委员长,全权负责。

尽管这只是一个临时机构,但由于权力过大,只能由夏、秦、肖、王、徐五巨头出任,而夏博海是华东政府的一把手,肖建军主管军事,王云鹏主管政务,是肯定不能动的,因此只有在秦铮和徐济超两人选择一人,但东北战时管理委员会是全面负责管理东北的军政事务,而徐济超不懂军务,自然是只有秦铮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了,而秦铮的职务,元老议院议长到是可以放一放,暂时由副议长接任。

而秦铮也没有推辞,接授了这个任命,同时提议让新任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都兼任副委员长。因为东北的工作开展离不开这三个省的配合支持,因此让三个省的**兼任副委员长,当然是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

对秦铮的提议,行政院很快就批准,同时任命王胜、曾东三人出任辽、吉、黑三省**。这三个人原来是担任济南、烟台、青岛三市的市长,现在也算是晋升了一步。这是华东政府第一次正式设置**的职务,本来在考虑三个**的人选时,有一种意见是从行政院九部委属的各部级机构中选择,甚致可以直接由委员出任,因为东北三省的位置十分重要,既有经济利益,又有地缘政治利益,必须要由得力人选出任。

不过经过讨论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意见,因为现在整个华东政府都没有有相应经验的人员,而且现在行政院的委员、部长都缺乏地方治理的经验,最好是从几个大城市的市长中选拔,不管怎么说,他们毕竟是有管理地的经验。另外这三个人的年龄都不大,都不超过40岁,这也算是对年轻干部的历练。虽然现在行政院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50出头,做为政治人员,这个年龄可以用十分年轻来形容,但也有必要考虑接任者,毕竞这一批中枢的官员的成长都有残缺,下一步就应该循序渐进的培养。

秦铮将东北战时管理委员会设在沈阳,上任之后秦铮就很敏锐的发现战争重启之后,守备的兵力就不足了,因此秦铮才决定从东北地方的军事力量中挖掘潜力。

在张作霖投靠人民军之后,也带来了巨大的连动效应,短短几个月内,又有两股东北的地方势力冯麟阁、马龙潭都先后和人民军谈妥,和张作霖一样,作为人民军的外编军事力量。

冯麟阁、马龙潭都是旧时空里近代东北地区的风云人物,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的资历、声望、势力都还在张作霖之上。

冯麟阁又名冯德麟,辽宁海城人,比张作霖年长9岁,早年也在绿林中闯荡,颇有公正侠勇之名,在甲午战争之后,东北地区陷入动荡。一些地方乡绅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宁,联名请示政府,申请招抚绿林豪客,成立辽河南路两岸招抚局,并公推冯麟阁被推举为总团练长。而那时张作霖刚从清军中归来,生活较为潦倒,一度在冯麟阁的部下任事。而在庚子国变之后,冯麟阁在辽阳的高家坨子拉起保险队, 声称保境安民,颇很得民心,队伍发展到数百人,声势浩大,控制了辽河两岸地区,这时张作霖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起步。在日俄战争期间,冯麟阁倒向日本,对俄作战,在辽阳首山战役中,冯麟阁的部队出力甚大,战后日本特奖赏他宝星勋章。

不过随着人民军入关参战,日军大败,退出了辽东境内,冯麟阁也意识到需要重新寻找靠山,但他对人民军并不了解,因此也不敢轻举妄动,而就在这时传来张作霖己投靠人民军,于是冯麟


状态提示:第六零四章 东北战事再起(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