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内务军>第三十七章昂贵的学费

过了一会儿,一个突击组到了,五具德军士兵的尸体都已经冻成了冰棍。突击组的指战员从他们的口袋里掏出五本证件,不得不说这些德军侦察兵也许都是精锐甚至在西线大杀四方但虽说德军的单兵素质高战斗力强,但也要看是和谁比,如果对上苏军普通的指战员,他们一个排打一个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遇到了安德烈手下这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a部队的战士,他们就根本不是对手了。而且现在他们是在完全不适应的俄罗斯的冬天作战,而接下来这样的伏击接二连三的在发生,德军的侦察兵分队连续被干掉了好几拨,现在根据侦察现在德军已经不敢在派出小分队进入森林深处了,在森林的密营里看着这些战果安德烈非常高兴啊,但此时安德烈也想起了两年前那场不光彩的苏芬战争了,为什么呢那可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侵略战争迫使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但是苏联的这场胜利不过是一场惨胜而已。红军的将军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

因为现在安德烈发现苏芬战争也是值得的。因为,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学到经验,不仅在之后帮助苏联撑过了最难熬的寒冬,也直接或间接的挽救了数百万红军战士珍贵的生命。1941年冬天德国的兵锋直指莫斯科。莫斯科岌岌可危。但几十年都罕见的严寒,冻住了德国坦克前进的车轮,冻住了德国的枪栓,也冻住了德军胜利的希望。大批德国士兵在战壕里冻得瑟瑟发抖,冻死冻伤者不计其数。而红军却依然保持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可在两年前的1939年时苏军可没这么好运。他们的坦克与1941年的德军一样在芬兰零下30多度的气温下难以动弹。同样苏芬战争中苏联方面冻伤的战士数量远比战死战伤的士兵多得多。在付出了高昂的学费后,不傻的苏维埃高层不仅对坦克进行了改装。而且1940初当时还未量产的t34还去了芬兰前线进行了测试。并且备齐了冬季作战棉服。现在安德烈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苏芬战争的话,1941年的冬天也许会很和平,但1942年的春天莫斯科会发生什么呢?

这场苏芬战争让苏联重视起了冬季作战时的后勤和防寒的准备,而且在41年冬季反攻知道要动用来自西伯利亚的部队,同时在苏芬战争中,穿着棕褐色军服苏联士兵艰难的跋涉在一米深的雪地中。就像一头头蠢笨的棕熊。被芬林猎人一只只的猎杀。而现在苏军战士踏着雪橇身披白色斗篷身影就如同灵巧的雪中精灵,在雪地上时而快速机动,时而隐秘于无形。带走德军士兵们的生命。

老祖宗这话真对啊,吃一堑长一智啊!

而安德烈更没想到上级给自己的新命令里,居然提到了自加热罐头,其实自加热的原理很简单也就是加入生石灰、碳酸钠和水反应快速放热,提供最初的热量。铁粉、铝粉、镁粉、炭、盐等组成原电池,持续氧化放出热量。安德烈想着这应该不复杂,于是告诉了贝利亚自己的想法,而贝利亚也觉得可行,于是责成内务部立刻成立研发小组,毕竟古拉格里专业人员可是不少的啊!而后来安德烈成了内务人民委员会的高级干部时才知道,当初供应a部队的自加热罐头是费了无数的血泪的,自加热的原理说起来确实不复杂,但是实际操作下来有许多的问题比如调配比例高了低了都不好还有罐头的隔离层避免影响食物的口感同时化学反应中难免有影响啊,而温度也非常重要在实验中出现了罐头两边是汤了,中间硬邦邦的一大坨冰的情况!

可以说参与的专家和工程师可以说是愁白了头啊,因为是要为自己人提供补给,所以负责警戒他们的内务部长官,可是一日三催啊,想起在卧雪爬冰的战友,他恨不得天天盯在实验室,他决定了要是这帮人到规定时间拿不出满意的东西来那就全部枪毙了,再从古拉格找一帮人来,他的思维真是简单粗暴到让人难以接受啊,但所有的参加研究的人都知道要是时间到了拿不出东西那自己可真是小命要到站了啊!

不过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就是无穷的啊,这帮专家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顺利研制出了自加热罐头,不仅保住了命日后他们还成了苏联军用食品的大拿级人物以后都得到了苏维埃补发的勋章和各种荣誉,项目负责人列维京和拉维斯基日后嘴里不说,心理可还想起当初在实验室的死亡激励啊,日后当美国研制出自加热的工程师来到苏联和他们见面时,列维京对于同行说:“伙计,办法有时候不是想出来的而是逼出来的啊!”

不过现在的安德烈,可还不知道啊,第二天难得无风,领取空投物资时除了弹药最让大家激动的就是自加热罐头了,安德烈第一个拿起了罐头,向里面注入了伏特加(温度太低,所以水壶里放的是酒不过是混过水的不然大家都喝醉了怎么打仗),听着加热糟里滋滋滋的声音大家的心理也是非常高兴有了这宝贝以后野外也能吃热饭了,不用只回营地才能吃热汤了,不过以后安德烈才知道因为自加热食品高昂的成本,日后也只有a部队才有这个待遇了!

“扑!”随着声音,这罐头就被安德烈用军刀,割开了一条缝,接着,手腕一抖,就将罐头的盖子打开了。

一股带着膻气又有些香甜的味道,进入了嘴里,在后世


状态提示:第三十七章昂贵的学费--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