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告诉你,这幅画,来历不正。”
对于朱允烈的这句话,李承一点也不惊讶,正是他所猜测的。
他没说话,等待朱允烈继续往下说。
朱允烈弯腰从画匣的丝绸垫下面,翻出一张纸条,递给李承。
李承接过来看了一眼,眼神微缩。
这是一张交易单,交易双方为“山本悬藏”和“朱云加华”,交易货品就是“菅原道真《观梅图》”,也就是李承刚才看到的那幅画。
交易金额为“六百五十石大米”,交易日期为“大正八年二月九日”。
朱云加华花费六百五十石大米,从一位名叫山本悬藏的东瀛人手中,拿到这幅画作。
交易单微微泛黄,年头够久,只是很不正规,顶头部位呈现锯齿状,似乎从信笺上随手私下,然后随手写就。
本质上,它几乎没有法律效应,但能作为一个“小证据”存在——如果能查到山本悬藏的来历,并找到他的笔迹的话。
“请问,这位朱云加华是您……什么人?”李承将交易单还给朱允烈,问道。
“本名朱加华,我的太祖,我爷爷是太祖的第三子。”
“失礼!”李承拱拱手以示歉意,“朱老太爷,当年又是如何达成这份交易的呢?这位山本悬藏,又是如何得到这幅画作的?”
也许是因为这幅画作太重要,李承显得有些絮叨,好在朱老不以为意,微笑着讲述这幅画作的来历。
清末民初,朱家是无锡著名的商家,其源生商号以经营粮食、水产闻名于江浙沪。东瀛缺粮,盛产海鲜水产,因此,朱家源生商号有一条专门跑四国岛、大阪的线路——运去江南的粮食,带回东瀛的海鲜水产以及各种土特,生意一直不错。
开拓这条线路的,正是朱敬圃的爷爷朱加华。
一战结束后,东瀛爆发一次所有人都没能预料的革命运动,那就是1918年的米骚/动事件,无数粮食被抢,米店被砸,粮食被焚烧,东瀛缺粮达到顶峰。
源生商号的合作对象,是当时东瀛著名的商社铃木商店(东瀛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商社,曾喊出压到三井、三菱,三分天下的口号,后因经济危机破产)。铃木商店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严重冲击,多家店铺被烧,甚至连会长铃木美子的住处都被焚毁。
朱加华听闻消息,认为这是一条绝好的发财机会,组织同乡商盟,一次性运送五商船粮食,前往大阪——大阪、神户一带是当时东瀛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缺粮最严重的的地方。
这次交易,出奇的顺利,铃木商店社长金子直吉对朱家也非常满意,为源生商号配满各种东瀛产品,朱加华准备第二天返程。
可就在当晚,他的船被码头装卸工人所困,为首的是一名叫藤田信一的人,提出交易请求——希望朱加华等人将船上剩余的粮食(回航的口粮)卖给他们。
事实上,这些码头工人并没有多少钱,想要全部收购五条船上的余粮,是不可能的。这些人买不起又不舍得放任这些白/花花粮食离开东瀛,双方很快对峙起来——跑长途海运的船只都有相当强的抗海盗能力。
这时,山本悬藏出现,提出置换要求,他拿出来的就是那幅菅原道真的《观梅图》。
朱加华虽然是商人,可江南文功底,又多年跑东瀛商路,自然清楚菅原道真在东瀛是什么地位。
这幅画肯定来历不简单,可让他放弃,又有些舍不得,最终,朱加华还是点头同意。双方很快达成交易,用五条船上的六百五十石大米,置换这幅画。
很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等天色微亮,朱加华就匆匆带领船队返程回国。
事后,朱加华暗自打听过,这幅画来历并不可靠。
事情与米骚/动直接相关。
1918年(大正七年)8月4日,东瀛富山县的八百多名渔妇,哄抢大米商高松长太郎的米店;8月5日,又有一帮妇女,抢了滑川町多家米店;随后的几天中,孩子、老人、渔民乃至农民,纷纷加入,“抢米风潮”逐渐由富山县向周边蔓延,大阪、神户、京都、奈良、和歌山等地受到严重波及,又快速扩散到东瀛全国各地,爆发著名的“米骚/动事件”。
8月11日晚上,大阪三千多名市民,在天王寺公园集合,此时,他们已经不是“抢米”这么简单,开始提出自己的诉求,“降低米价”“打倒市府”“惩办仲小路廉(当时任东瀛政府的农商务大臣)”。
当晚,大阪当局派出五百多名警察,抓走两百多名闹事者,双方在天王寺爆发激烈冲突。
很快,事件扩大,又有三万多的市民和农民参与警察对抗,他们打进米店、各大商铺,捣毁警察派出所。这一晚,米店被捣毁的共有250余家,其他各类店铺四百余家,警察完全束手无策。
事发当晚,菅原道真的《观梅图》,正在天王寺公园内的博览会馆展出,莫名失窃,一同失窃的还有长谷川等伯(东瀛安桃山时代最出名的画家)的名作《名和长年像》。
也就是说,这幅画被偷于1918年8月11日深夜,而交易日期为1919年2月9日。
时间完全符合。
李承已经基本理清楚这中间的逻辑——一定是有人浑水摸鱼,当晚偷盗了这幅画作。
而偷盗者……李承又问一遍,“朱老,那位山本悬藏?”
朱允烈知道李承的意思,摇摇头,“山本悬藏应该不是直接策划人。太祖调查过,山本